陳卓 趙云龍 王嘉婧 周珍珍 姚博文 張巖會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9-0088-03? ? ? ?中圖分類號: S647? ? ? ?文獻標志碼: B
摘? ?要:長白山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當地野生果蔬具有口味獨特、營養價值高等特性,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但是,目前的野生果蔬市場卻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要。通過對長白山野生果蔬植物資源的整理及開發利用潛力的分析,發現長白山野生果蔬資源多樣且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對長白山野生果蔬資源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參考性建議,對促進長白山野生果蔬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長白山;野生果蔬;行業發展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日益提高,消費觀念隨之改變,對食物的需求呈多元化趨勢,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越來越重視食品的安全和營養問題。長白山野生果蔬憑借純天然、無污染、口味獨特、營養價值高及藥食同源等特點,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通過對長白山野生植物資源歸納,整理了長白山野生果蔬資源的基本情況,分析了野生果蔬的營養價值及藥用功效等,并對野生果蔬資源開發提出建議,對豐富居民果蔬種類,開發果蔬類功能性食品,促進長白山周邊地區野生果蔬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長白山野生果蔬的資源多樣性
長白山區的生態系統完整,位于全球同一緯度帶上,有著格外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在歐亞大陸北半部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綜合體,世界罕有的“物種基因庫”。
據不完全統計,長白山區野果資源共有89種,分屬16亞科、32屬,其中薔薇科種類最豐富,是長白山主要野生果實資源[1](見表1)。長白山區野菜資源共有127科、357屬、751余種[2],可分為木本類、草本類、蕨類及真菌類(見表2)。
2? ?長白山野生果蔬的開發利用潛力
長白山野生果蔬營養豐富、口味獨特,含有大量粗蛋白、粗纖維、維生素等,是純天然綠色有機食品。部分野生果蔬含有特殊成分,也是天然中藥材,部分野生果蔬具有獨特功能,也是天然色素或精油。
2.1? ?長白山野生果蔬營養價值
2.1.1? ?膳食纖維
野果的膳食纖維含量也普遍高于栽培水果,如每100 g山楂可食用部位的膳食纖維含量在8.07 g左右[3];每100 g篤斯越桔可食用部位的膳食纖維含量在5.99 g左右[4]。而常見栽培水果,如每100 g草莓可食用部位的膳食纖維含量在1.1 g左右;每100 g橙子可食用部位的膳食纖維含量在0.6 g左右;每100 g蘆柑可食用部位的膳食纖維含量在0.6 g左右。
野菜的膳食纖維含量普遍高于栽培蔬菜,如每100 g木耳可食用部位的膳食纖維含量為51.92~57.57 g[5];每100 g莢果蕨可食用部位的膳食纖維含量在26.26 g左右[6]。而常見的栽培蔬菜,如每100 g白菜可食用部位的膳食纖維含量在0.9 g左右;每100 g油菜可食用部位的膳食纖維含量在1.10 g左右;每100 g白蘿卜可食用部位的膳食纖維含量在1 g左右[7]。
2.1.2? ?蛋白質
野果中粗蛋白的含量較高,且種類多,如每100 g藍靛果忍冬可食用部位的蛋白質含量在11.31 g左右[8];每100 g篤斯越桔可食用部位的蛋白質含量在6.69 g左右。而常見栽培水果的蛋白質含量很少,如每100 g蘋果可食用部位的蛋白質含量在0.38 g左右;每100 g梨可食用部位的蛋白質含量在0.53 g左右;每100 g橙子的可食用部位的蛋白質含量在1.08 g左右。
野菜的蛋白質含量明顯高于栽培蔬菜,如每100 g莢果蕨可食用部位的蛋白質含量最高可達32.5 g;每100 g美味牛肝菌可食用部位的蛋白質含量在26.00 g左右[9];每100 g苣荬菜可食用部位的蛋白質含量在25.9 g左右[10]。而常見蔬菜如每100 g大白菜可食用部位的蛋白質含量在1.4 g左右;每100 g油菜可食用部位的蛋白質含量在1.8 g左右;每100 g菠菜可食用部位的蛋白質含量在2.6 g左右。
2.1.3? ?維生素C
野果中維生素C含量一般都比栽培的水果含量高。如每100 g軟棗獼猴桃可食用部位的維生素C含量在125.2 mg左右;每100 g越桔可食用部位的維生素C含量在85.3 mg左右[11];每100 g山楂可用食部位的維生素C含量在97.7 mg左右。而常見的栽培水果維生素C含量則較低,如每100 g蘆柑可食用部位維生素C含量在24.68 mg左右;每100 g橙子可食用部位維生素C含量在44.59 mg左右;每100 g雪花梨可食用部位維生素C含量在3.49 mg左右[12]。野菜中維生素C含量普遍較高,如每100 g蒲公英可食用部分的維生素C的含量達41.92 mg左右[13];每100 g薺菜可食部位的維生素C含量在38 mg左右[14];每100 g刺五加可食用部位維生素C含量在58 mg左右[15]。而普通的栽培蔬菜維生素C含量則較低,如每100 g大白菜可食用部位維生素C含量在28 mg左右;每100 g甘藍可食用部位維生素C含量在40 mg左右;每100 g菠菜可食用部位維生素C含量在32 mg左右。
2.2? ?藥用價值
“醫食同源”的說法我國歷來就有,在野生果蔬上更加明顯。野生果蔬中含有許多生物活性成分。例如,多糖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防止感染性疾病與腫瘤;黃酮則能有效減少自由基對細胞的傷害;皂苷具有顯著改善心血管功能的作用。長白山區具有代表性的野果,如五味子有治療肝炎、神經衰弱等癥,具有抗氧化、保肝、抗肝損傷、降低轉氨酶及解毒作用,還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的作用[16];薤白有通陽散結、行氣導滯的功效,用于胸中刺痛、瀉痢、噎膈反胃、痰瘀、咳嗽氣喘、赤白帶下等癥[17];天麻性平味甘,具有熄風定驚的功效,主治小兒高熱驚厥兒、肢體麻木不仁、偏頭痛、眩暈、高血壓、頭暈失眠等癥,有鎮靜、抗驚厥、鎮痛、抗炎作用,對高級神經中樞及心血管系統均有不同作用[18]。
2.3? ?其他功能
部分野生果蔬還具有其他多種用途,如莢果蕨、大葉芹等具有清香氣味的野菜可用于提取揮發油;龍葵、藍靛果忍冬、越桔、山楂等可用于提取出天然的、可食用的植物色素等。
3? ?長白山特色野生果蔬資源開發建議
大部分長白山野生果蔬處于半野生或純野生狀態,少數有栽培種植,極少數被加工成商品。由于長白山野生果蔬種類多,極具開發潛力。因此,針對長白山野生果蔬資源的開發利用提出如下建議。
3.1? ?完善野生果蔬的種質資源調查
野生果蔬資源調查研究存在不全面、分類模糊和種類不完善等問題。若開發長白山野生果蔬資源,需盡快完成野生果蔬資源普查工作。若沒有摸清資源底數而盲目開發,勢必會導致資源不足或枯竭,阻礙生產發展,甚至造成巨大的資源、經濟損失。在資源調查研究中,還應注意有關生態問題,尤其是野生果蔬資源的可利用和利用度,依據生態調查研究結果,制定開發利用建議和保護措施。
3.2? ?加強野生果蔬的營養評價
針對野生果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資源普查和部分品種栽培技術方面,缺乏營養分析及應用研究,尤其對藥食同源的野生果蔬進行深入研究,有利于規?;耘嗪凸δ苄援a品研發,為長白山野生果蔬開發提供理論依據。
3.3? ?協調野生果蔬資源保護與可持續開發
隨著野生果蔬的認可度上升,經濟價值增長,勢必會造成野生果蔬資源破壞。人工栽培野生果蔬勢在必行,引種馴化且大規模人工栽培,還要保留其營養價值和獨特風味,這樣才能滿足市場需求。加強對野生果蔬植物資源的收集和保存,建立保護區,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采集開發,避免造成資源枯竭,實現長白山區野生果蔬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3.4? ?推進野生果蔬的精深加工
現階段,我國對野生果蔬的加工采用的多是鮮食、腌制或干制,且規模較小、技術落后,大多數都存在著高附加值產品少而粗加工產品多,高檔產品少而中低檔產品多,優質產品少而劣質產品多,新產品少而老產品多等弊端,尤其是特色資源的加工水平低下,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所以,為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野生果蔬產品需要進行深加工。
參考文獻:
[ 1 ] 姬文秀,李虎林.長白山區野果資源概況及開發利用分析[J].遼寧林業科技,2013(6): 35-37.
[ 2 ] 羅丹娜,金玉忠.吉林省東部山區山野菜資源及利用價值[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4(12):145-147.
[ 3 ] 徐維盛,馬姍媫,畢燁,等.七個不同產地山楂的營養成分分析和抗氧化能力評價[J].營養學報,2014,36(3):282-287.
[ 4 ] 耿星河,蘇亞拉圖,敖日格爾,等.篤斯越桔陰干果實的營養成分及其食用價值分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2006(2):223-225.
[ 5 ] 陳雪鳳,韋仕巖,吳圣進,等.不同黑木耳菌株的營養成分分析比較[J].食用菌,2016,38(2):72-73.
[ 6 ] 李曉,楊利民,王少江.不同采收期莢果蕨營養成分分析[J].林業科技,2011,36(3):29-31.
[ 7 ] 李海燕,王力川,唐偉斌.栽培蕨菜與野生蕨菜和常見栽培蔬菜營養成分的對比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8 (14):5868-5869.
[ 8 ] 李淑芹,李延冰,姜福臣,等.野生植物——藍靛果營養成分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1994(4):401-404.
[ 9 ] 陳言柳,林宇嵐,蘇明聲,等.江西齊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型真菌區系特征研究[J].菌物研究,2019,17(1):26-34.
[ 10 ] 孫啟忠,趙淑芬,玉柱,等.苣荬菜生物學特性與營養成分[J].草業科學,2009,26(12):42-45.
[ 11 ] 甘振威,張大旭,張婭婕,等.長白山區幾種野生漿果營養成分及延緩衰老作用[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4,(4):343-345.
[ 12 ] 王芳芳.套袋對梨果實營養成分變化的影響[J].果農之友,2010(6):8,12.
[ 13 ] 趙廉,孟亞東.蒲公英、枸杞菜營養成分分析[J].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05(3):28-29,33.
[ 14 ] 張普慶,王秀玉,陳佃軍,等.薺菜、銀荇菜營養成分分析[J].營養學報,2001(4):396-397.
[ 15 ] 曹利民,李慧,李婷,等.江西贛南客家16種野生蔬菜營養成分的測定[J].食品研究與開發,2015,36(10):19-22.
[ 16 ] 張開慧.五味子的藥用價值及其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測定方法[J].科技信息,2012(24):221.
[ 17 ] 丁立威.薤白價格暴漲淺析[J].中國現代中藥,2010,12(7):45-46.
[ 18 ] 王軍,張宗勛,葉仕倫.天麻的藥用價值及新法高產栽培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05(8):29.
(收稿日期:201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