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朝暉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9-0127-02? ? ? ?中圖分類號: S435.11? ? ? ?文獻標志碼: A
摘? ?要:水稻作為我國主要的農作物之一,也是人民群眾的重要主食來源之一,為了提高水稻的質量和產量,保證我國糧食的正常供應,對水稻病蟲害的農業防治尤為重要。通過分析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現狀和水稻病蟲害研究面臨的新問題,以此為未來水稻病蟲害的農業防治研究發展方向提供借鑒作用。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防治;研究;發展
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是重要內容,如果對于病蟲害不采取有效的治理方法,就會對水稻的產量和質量造成很大的破壞。隨著我國水稻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以及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關注度的提高,加強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和發展非常重要。
1? ?水稻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分析
1.1? ?前期防治準備工作不足
為了節約水稻種植成本,降低種植難度,很多種植人員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前期準備工作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做好水稻種植病蟲害前期的防治準備。并且對準備工作的認識不足,認為只要能及時發現病蟲害,再采取防治措施就不會導致農作損失。而從實際的病蟲害防治中能夠得出,如果沒有充足的前期準備工作,在病蟲害發生時,防治工作的開展就會存在很大的困難,防治措施也不會發揮應有的效果,從而造成了農作物較大的損失[1]。
1.2? ?化學農藥的過度使用
我國在進行水稻病蟲害防治時,喜歡采用見效快的防治方法,這就造成了化學農藥的過度使用現象。這樣不僅增加了水稻的種植成本,而且對環境和種植田地的土壤質量造成了污染和破壞。在長期的農藥使用中,沒有對農藥的成分進行升級改進,造成了很多病蟲對化學農藥產生了抗體,導致農藥的效果下降,農民只好通過加大用藥量來進行效果上的彌補,這也進一步導致了對土壤環境的污染。
1.3? ?病蟲害防治預測不準確
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要通過觀察水稻受病蟲害影響的程度來判斷遭受何種病蟲害的侵害,對癥下藥找到相應的治理方法,才能有效地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然而,很多農戶對病蟲害種類的判斷和預測不足,缺乏成熟的預測技術能力,往往找不到正確的防治方法,防治效果不理想[2]。
1.4? ?藥劑的使用和配制問題
很多農民在藥劑的配制上,沒有按照科學規定的要求進行,造成藥劑過于稀釋效果不好,或者藥劑量過大,對土壤環境造成破壞。此外,很多農民不關注天氣情況,如果在使用農藥后的短時間內有降水發生,就會對噴灑在農作物上的藥劑造成稀釋,影響防治效果。
2? ?水稻病蟲害防治面臨的新問題
2.1? ?作物種植結構變化對于病蟲害的影響
我國農業目前的發展趨勢為多樣化發展,各種經濟作物的種植規模都在不斷地增加,而且,與傳統的農作物交叉種植或者輪作種植導致了土壤性質的變化,從而引起水稻生長環境的變化,同時病蟲的生存環境也與以往不同,不同農作物的病蟲由于處在同一農田上,出現了相互流通現象,就造成了水稻病蟲害出現了新情況。在這種環境下,只針對一種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技術已經無法滿足當今的防治需求,而對整體農作物的綜合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將會成為未來水稻病蟲害農業防治研究發展的主要方向。
2.2? ?水稻品種多元化對于病蟲害的影響
由于水稻種植技術的多樣化、各地種植條件的多元化以及我國市場需求的多樣化,都造成了現今水稻品種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再也不是以往單一的高產量水稻品種[3]。而目前所采用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大多還是針對以往單一的水稻品種,其防治技術已經無法適應現在多元化的水稻品種,而且,很多新研制的水稻品種的抗性較差,對病蟲害所引起的稻瘟、白葉枯病等抵抗能力不足,甚至還會引起很多害蟲生理性的變異,這些都是當今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需要面臨的新問題。
2.3? ?水稻輕型栽培技術引起的病蟲害種類變化
水稻的輕型栽培技術具有省時省力、成本低的優勢,一經推出就開始在全國各地推廣使用,但也造成了大量常見病蟲害種類的變化,如出現了像立枯病等只有旱地種植才會出現的病蟲害。水稻輕型栽培技術的推廣造成的病蟲害種類變化,是今后病蟲害防治研究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2.4? ?食品安全給病蟲害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農產品市場環境也開始向有機無害方向發展。我國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法還是農藥防治,雖然化學農藥對于防治病蟲害的效果最為直接,但會造成大量的農藥殘留問題,危害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對此我國已經著手開始轉變防治技術研究方向,加大生態治理技術的研究,但還未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推廣,大多數地區還是采取化學農藥治理方法。食品安全問題在今天越來越受關注,這也是未來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的重點。
3? ?水稻病蟲害防治研究的發展方向
3.1? ?加強病蟲害預測技術的研究
開展實施有效的病蟲害預測技術,是做好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條件之一。所以,開發精準的病蟲害預測技術,是我國下一步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發展的主要方向。要建立高效的病蟲害預測、監測網絡,實現對地區的宏觀預測和局部地區的微觀預測相結合,并將預測信息通過網絡、廣播等傳播媒介及時地告知農民,也要在病蟲害多發期,組織專家下鄉傳授相關技術,讓農民掌握預測病蟲害發生的方法。
3.2? ?利用生態調控技術實現病蟲害區域治理
以往在一個種植區域內只會種植一種農作物,所以,早期的水稻等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都是基于同種農作物來進行的。而現今在一個種植區域內,往往會種植多種經濟作物,還會有交叉種植,各種農作物會有不同的常見病蟲害種類相互影響,所以,只應對一種農作物病蟲害的治理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當今的情況,研究病蟲害區域治理技術成為目前水稻病蟲害防治研究的重點方向。
實現水稻病蟲害區域治理,就要將一個種植區當成一個整體,在進行病蟲害防治時要充分考慮到區域內其他的農作物,結合其他農作物的種植特點、天然抗性,以及生物多樣性特點,利用生態調控技術實現病蟲害的區域治理。比如,在稻田內養殖鴨子,可以利用其自然抗性對水稻的病蟲害進行治理,同時也可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減少對土壤的污染。
3.3? ?培育轉基因抗病蟲品種
除了外在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外,也可以通過提高水稻本身的抗病性來降低病蟲害對水稻農作物的損失。隨著農業轉基因技術的逐漸成熟,通過培育水稻轉基因抗蟲病的品種來提高水稻抵御病蟲侵害的能力,是今后水稻病蟲害防治研究的重點。
3.4? ?生物防治技術的開發
目前所常用的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有:第一,通過病蟲的天敵來對病蟲害進行控制。可以在稻田中養殖魚、鴨等病蟲天敵,來實現病蟲害的防治。第二,研究生態農藥。主要利用天然的植物成分、微生物為主要原料制成的農藥,用來代替傳統的化學農藥。第三,通過特殊的信息素來打亂病蟲的交配,極大地抑制病蟲的繁殖生育。此外,還可以通過物理或者化學技術使病蟲絕育,以此來防治病蟲害的發生。隨著生物防治技術的開發和成熟,生物防治將會在不久的將來會得到廣泛的運用。
3.5? ?物理防治技術的開發
物理防治是通過物理方法對病蟲害進行有效無公害防治,當前比較成熟的物理防治方法有激光殺死害蟲,通過溫度的變化或者特殊氣體對病蟲害進行治理等,由于其無毒無害的特點,將會成為未來防治技術研究的重點。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水稻的病蟲害防治是水稻種植中的重要環節,應加強對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根據我國目前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所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明確未來的技術研究發展方向,著力提高我國水稻病蟲害的生態防治能力,為人們提供健康安全的農作物。
參考文獻:
[ 1 ] 何承松.新時期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現狀及發展建議[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205(1):170-171.
[ 2 ] 岑玉姣.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9,737(3):93,95.
[ 3 ] 黃朝宏.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8,38(1):118-119.
(收稿日期:201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