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英
摘 要:我國古代詩論有所謂“詩眼”“詞眼”的說法。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我們不妨抓住“意象”這一個關鍵,引領學生去感受詩詞的神奇美妙,欣賞唐詩的豐盛絢麗,聆聽宋詞的高歌低吟,捕捉元曲的濃郁古香。
關鍵詞:古詩詞;特殊意象;景與情
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之精華,古典詩詞的閱讀能力體現了一個人的語文素養和精神底蘊。課標中明確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品味古詩詞中富有表現力的字詞句,對詩中塑造的感人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此外,還能夠聯系文化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啟示。可見,中國古典詩詞的閱讀教學,對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充分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個性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反觀我們的語文教學,古詩詞教學存在普遍的背誦主義傾向。不僅古詩詞本身需要背誦,字面意思需要背誦,連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展現了怎樣的美好境界,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都不是理解、感悟而得,而是一概地記而誦之。學生們的主要精力除了背誦,就是做題。以肢解考查點代替詩詞教學,以記筆記代替品賞;不要求賞析,只要求記誦;不講求美感,只講求分數。這種以應試為目的的教學模式,基本上無法培養學生初步的詩詞欣賞能力,又如何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真正的欣賞需要吟詠,需要想象,需要比較,需要通過自己的感覺去看、去嗅、去觸摸、去比較……
我國古代詩論有所謂“詩眼”“詞眼”的說法,要求在解讀古典詩詞時抓住關鍵詞語進行分析,這是有效的傳統解讀方法。但什么樣的詞語堪稱關鍵,文章的“詞語”與詩詞的“意象”又有什么區別?大概說來,詞語關注的是事物對象的指稱意義,即詞典上說的一個又一個義項;意象則是作品的基本細胞,這是情與景、心與物的統一體,我們關注的是意象的表現意義,也就是它的藝術功能。因此,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我們不妨抓住“意象”這一個關鍵,引領學生去感受詩詞的神奇美妙,欣賞唐詩的豐盛絢麗,聆聽宋詞的高歌低吟,捕捉元曲的濃郁古香。
一、積累一些特殊的意象,領悟其象征意義
由于歷史文化積淀,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制約規定,古典詩歌中某些客觀物象便具有了約定俗成的意義,成為特殊意象。詩人常常借助這些意象迅速引起讀者共鳴,達到造境之目的。而就讀者而言,對這些意象的領悟也成了解讀全詩,探究詩人情感意圖的抓手。如“柳”這一意象,正是由于古代有折柳送別的風俗(柳與“留”諧音),以及柔弱的柳枝那搖擺不定的形體,最能傳達出親友離別時那種”依依不舍“之情,故而古代詩歌中離情的抒發常常與“柳”有關。其他的如菊花喻高潔,梧桐代凄苦,鵑啼顯愁思,蟬鳴喻高雅,皎月表懷人,望云見思友等,凡此種種,均已浸潤了詩人特定的情感,讀者閱讀時往往見物引思,在情思上對接。我們可以對此類常見意象進行歸類,下發給學生,讓學生能夠熟記于胸,這對正確解讀詩歌意蘊,理解詩人情感是有幫助的。
二、掌握景與情之間的關系
正如古人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一般說來,景與情的組合關系有正襯與反襯兩種。所謂正襯,是指景物與情感相統一,包括以樂景寫樂情,哀景寫哀情。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通過漫接天邊的翠綠的蓮葉以及在陽光下分外艷麗的荷花,表達出詩人對西湖美景的極度喜愛和贊美。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之句,選擇了一個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色作為分離的背景,使其倍增離恨,所以“別亦難”。反襯則相反,是指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如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詩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天景色的描繪,透露出漂泊異鄉強烈思歸的感傷。再如韋莊的“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之句,寫盡了江南風光之美及生活之閑適,但反襯的卻是作者亟欲歸家而不得的悲哀,“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三、通過意象特點準確把握詩人寄予的情感
(一)把握意象前的形容詞
很典型的是學生在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可首先讓學生歸納曲中寫到的景物:藤、樹、鴉、橋、道、風、馬,然后再找出這些景物之前的修飾語:枯、老、昏、小、西、瘦。如此一來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藤是干枯、毫無生氣的,樹是衰朽殘敗,鴉是傍晚噪鴉,橋是少人經過的孤橋,道是荒涼廢棄的古道,構成了一幅彌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落照圖,作者那份凄涼悲苦的心境也就不難把握了。
(二)關注描寫色彩的詞語
意象色彩的冷暖也傳遞著詩人不同的情感體驗。一般說來,暖色預示著熱烈活潑,積極向上,意氣風發;冷色則代表著冷漠低沉,消極頹唐,孤寂凄涼。白居易回憶江南春色:“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采用極為明快的對比,使畫面顯得十分絢爛,使情感表達得透明而熱烈。
(三)重視描寫動態的詞語
如果我們稍加留意的話,不難發現,在古詩詞中充當“詩眼”“詞眼”的,有相當一部分是動詞。如韓愈的名句“百般紅紫斗芳菲”中的“斗”字,就把暮春時節百花爭艷萬紫千紅的景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注意詩中表示數量的詞
詩人有時會在詩句中用一些表示數量的詞,這些詞除了表示數目之外,通過詩人的精巧構思、妙手點撥,原本抽象枯燥的數字具有了奇妙的效果,這也是我們把握意象的一個方面。如齊已《早梅》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的“一枝”,可謂點睛之筆,生動而準確地點出了梅中之早梅的超越領先的不凡神韻。
總之,正確領悟詩中意象含義,是解讀和鑒賞詩歌的一把金鑰匙。通過以上幾個方面努力去準確把握詩歌的意象,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感知詩人的情感,進入詩歌的意境,領會詩歌的主旨。
參考文獻:
[1]方智范.探索人類的精神世界——古典詩詞解讀漫議[J].中學語文教學,2009(3):7-11.
[2]段美茹.古典詩歌教學漫議[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