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菊燕 關晶晶

摘 要:大型生產連鎖集團公司以設備臺賬和產出作為定員核定依據因不同子分公司受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歷史沿革等因素影響,定員模型已不能滿足企業實際需要,通過標桿定員模型的研究,創建以實際用工總量作為總包,通過勞動定員測算輔以生產過程管控數據形成標桿定員,為集團下各子分公司間無差異用工配置提供了丈量的工具。
一、綜合專業標桿定員模型設計
公司平均用工效率=∑(公司(勞動測算定員+勞動定員增量))/∑公司(實際用工配置)
公司標桿定員=公司(勞動測算定員+勞動定員增量)/平均用工效率
公司超缺員數=公司(實際用工配置)-公司(標桿定員)
如計算結果為正數,則為超員;計算結果為負數,則為缺員。
二、基于各專業實際用工規模的標桿定員模型
以全集團運維檢修、運行等專業平均用工效率和工作強度作為基準,綜合各單位測算定員、實際用工、業務外包、工作票、作業卡、申請單等數據,推算各專業標桿定員模型,計算每個單位的標桿定員。
(一)臺賬數據分析
1.用工效率
單位用工效率=測算定員/實際用工配置。
全集團平均用工效率=∑測算定員/∑實際用工配置。
即在不考慮工作差異的情況下,每個實際用工可以完成多少個測算定員用工的工作量;實際用工配置包括在崗職工和業務外包折算用工。
用工效率偏差率=(公司用工效率-全集團平均用工效率)/全集團平均用工效率。
說明:用工效率偏差率越大,每個實際用工的工作強度越大。
2.工作強度(即人均年工作負荷)
專業工作強度=專業設備操作工作量/實際用工配置。
全集團專業工作強度=∑專業設備操作工作量/∑實際用工配置。
即在不考慮用工效率差異和每次操作工作內容差異的情況下,每個實際用工可以完成多少工作量。其中,運維檢修專業主要包括運維操作票和檢修工作票、系統作業卡和工程項目數量,不包含已在勞動定員標準涵蓋的日常巡視、維護等。
工作強度偏差率=(公司工作強度-全集團平均工作強度)/全集團平均工作強度。
說明:工作強度偏差率越大,每個實際用工的工作強度越大。
(二)確立標桿定員測算模型
1.確定用工配置調節因素
單位用工配置調節系數=1+(用工效率偏差率+工作強度偏差率)×K
其中,K值為調節系數,目的控制各單位間的差異化程度,暫時將各單位偏差值控制在±20%以內,K值0.2。
2.設計標桿定員計算公式
單位標桿定員=單位實際用工配置*單位用工配置調節系數
(三)專業標桿定員計算例子
1.用工效率
各公司運維檢修專業用工效率計算詳見下表。
2.標桿定員
各單位運維檢修專業標桿定員計算過程如下表。
實際用工配置低于本單位標桿定員(即缺員)有4家單位,分別為分公司2、分公司4、分公司6、分公司7;實際用工高于本單位標桿定員(即超員)的有5家單位,分別為分公司1、分公司3、分公司5、分公司8、分公司9。
以此類推計算出各專業標桿定員。
三、標桿定員的應用
通過標桿定員模型的建立,各單位可參照模型拓展到公司內部部門、班組,避免集團不同企業、企業不同部門、部門不同班組只會“伸手要人”的情況;作為人資部們的有效管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