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 要: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類進入全球化、后工業化進程,人類在工業社會的歷史階段中建構起來的社會治理模式受到了嚴峻挑戰,無法滿足新形勢下社會治理的要求。因而,理論上探討改革的熱潮興起,而在實踐上,也進入了一個全球性的改革季節。然而,綜觀所有的改革理論和實踐,都一直是在工業社會的思維范式中去謀求改革的行動方案,這不僅使全球化、后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反而把人類引入到一個風險社會之中,出現了更多、更大的危機。近些年來,在社會治理變革的追求中,參與治理是得到強力推薦的改革方向。實際上,參與治理的理論主張依然是在工業社會的治理框架下提出的行動方案,與后工業化的要求相去甚遠。從現實來看,后工業化已經造就了新的社會形態,在社會治理的意義上,已經呈現給我們多元治理主體并存的局面。從這一現實出發,我們需要建構的是一種合作治理模式。
關鍵詞:合作治理;社會治理;后工業化時代;改革
我們正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在世界上的每一種語言中,“改革”一詞都是人們最樂意提起的,從政治改革、經濟改革到行政改革以及微觀管理中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的改革等,都貫穿了改革的理念和行動。我們時代的人們已經確立起了改革的意識,擁有了改革的精神,可以說,在社會生活的每一個領域中都極力通過改革去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之所以改革能夠成為我們時代的主題,是因為人類社會正處于一場總體性的歷史性變革時期,工業社會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之后把人類帶入了后工業化進程,從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的轉變需要通過改革的方式去開拓前進的道路。然而,改革的前景應當是怎樣的?我們應當通過改革去建立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則是需要加以系統規劃的課題。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根據后工業化的要求去對存在于每一個領域中的改革進行規劃,以求使每一個領域的改革都從屬于統一的社會變革的要求。應當看到,無論改革是發生在哪一個領域中的,最終都會指向社會治理,所以,改革的全部內涵都無非是社會治理的變革。
一、認識改革的歷史性質
人類正在經歷著一場面對全球化、后工業化的改革運動,這場運動是自新公共管理運動的濫觴開始的。當然,更多的人由于受到歷史表象的迷惑,往往把改革看作是解決一些具體問題和社會發展中的階段性問題的途徑,從而不愿意承認這場改革運動的宏觀歷史性意義,也就是說,不愿意承認這場改革運動是走向后工業社會的積極步驟。實際上,全球化、后工業化意味著人類社會的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在這場社會變革中,客觀的歷史進程向人類已有的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使舊的治理方式顯得不適應新的形勢,讓治理者感受到了壓力,因而謀求通過改革去適應新的要求。
二、法治模式中的路徑依賴
近代以來,在整個社會的意義上建構起了法治的治理模式,而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卻是由組織承擔著社會治理的任務,在承擔社會治理任務的組織內部,則把農業社會的權治改裝后而重新加以應用,特別是官僚制組織,把權治詮釋得淋漓盡致。對于官僚制組織而言,“由于權威和權力位于金字塔組織的頂端,因此,行政長官或管理者常常做出重要決策而無需咨詢他們的下級雇員。對于行政長官或管理者而言,權力是他們維持官僚體系所必需的,它是控制組織成員行為的工具。從官僚制的角度看,只有行使權力,才能實現組織建立的目標。”
三、想望“合作治理”
在后工業化的進程中,公共行政的危機以及人類所受到的各種各樣的困擾并不是由于思想的匱乏,而是因為“很多學者倡導的思想,如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發展、公民治理、公共協商、參與式民主以及社會現實世界的建構等不僅沒有得到廣泛、充分的認識,而且沒有在新世紀開始的時候發展為有用的理論框架。……政府機構的行政官員和管理者依舊在社會管理中發揮著支配作用,他們依然通過過度依賴工具和技術手段,控制政策制定過程,設計各種選擇,動員民眾和評估績效,以此尋求解決問題和變革政府的答案。” 準確地說,學者們所有這些建言都是在舊的理論框架下提出的,反映出的是一種在工業社會成長起來的思維方式,是在新的問題出現后而在舊的社會治理模式不變的條件下提出的改進方案。實際上,我們正處在從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轉折點上,這些具體性的行動方案如果是有益的話,也應建立在新的理論建構之中,只有我們根據后工業化的要求而實現了理論范式的變革,關于社會治理的各種各樣的實施方案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把握社會治理體系的開放性是非常重要的,這種開放性是反映在社會治理體系的每一個方面的,而且也在社會治理過程中處處呈現給我們。就人類的社會治理歷史來看,有一條不變地走向開放的線索,依據權力的治理是一種封閉性的治理,與之相比,依據法律的治理已經開放得多了,但是,法治的開放性還是有限性的,它是在對與社會治理相關的各個方面都作出了明確界定的條件下才能使治理過程得以展開,這種界定決定了其開放性的不足。但是,社會治理體系及其過程的開放性持續增長必然會走向合作治理的方向。開放的治理本身就是對一切僵化可能性的排除,從而能夠使治理過程處在一個始終與整個社會互動的過程之中,能夠把一切積極的、對治理有益的因素都吸納到治理活動中來。
參考文獻
[1]〔美〕全鐘燮.公共行政的社會建構:解釋與批判〔M〕.孫柏瑛,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8,3-4,6,6-7,18-19,32,8,51,52,165,51.
[2]鄧小平文選: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6.
[3]〔美〕福克斯,米勒.后現代公共行政――話語指向〔M〕.楚艷紅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66,66,12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