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韓佳林 王龍馳
摘 要:在工業化城鎮化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為了獲得更快的經濟發展速度,人們也為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破壞了大自然,其中以水土流失情況最為嚴重。本文主要分析了臨沂市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闡述了水土流失帶來的危害,同時,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的提出了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以加強臨沂市的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關鍵詞:臨沂市;水土流失;原因;危害;防治措施
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改造自然,對自然的影響越來越大。臨沂市位于山東省魯東南,面積和人口均為山東省第一,近幾年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化發展較快。大規模開發礦產資源、占用耕地,建設工地,砍伐樹木等,加上全球氣候變化,水土流失也日益嚴重。本文從臨沂市的實際情況出發,探討了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防治措施以期盼臨沂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更加順利。
1.水土流失原因
1.1自然因素
1.1.1全球氣候變化
近幾年的氣候變化對臨沂市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極端氣候的影響,如暴雨、干旱等,產生嚴重的水土流失,同時,氣溫升高引起的溫室效應也會加劇水土流失。
1.1.2巖石透水性差
臨沂市主要分布透水性較差的石炭紀石灰巖和泥巖,降水難以滲透到地下,易在地上形成多種徑流,如坡面流等,極易侵蝕土壤,特別是疏松土層,從而引起水土流失。
1.1.3季風氣候顯著
臨沂市位于華北地區,受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影響較為顯著,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年內分配不均,雨季使得很多地表土壤疏松的地方受到沖擊,導致水土流失。
1.1.4植被覆蓋度較低
臨沂市植被覆蓋率整體較高,但部分地區由于地形、氣候等原因,植被生長條件和環境不佳導致地表植被覆蓋較少,郁閉度較小,減少雨水停留地面上的時間,涵養水源能力減弱。
1.2人文因素
1.2.1城市化的發展
城市水土流失是在特定條件下發生的自然現象,是城市化進程的必然結果[1]。臨沂市城市化發展迅猛,房地產開發、道路修建、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不合理開發建設等導致路面硬化面積急劇擴張,加強地面的雨水積蓄功能,導致大量降水在地面流動加劇水土流失。
1.2.2濫砍濫發、植被減少
經濟水平較為落后的地區,人們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不高,為促進經濟的發展,部分地區大肆砍伐樹木進行錢財換取,導致植被數量迅速減少,水土保持能力下降。
1.2.3不合理利用土地、土地荒漠化
人們的保護意識淡薄,亂挖、亂采等行為破壞土壤的形態,加上臨沂大多數地方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活動,不合理耕作導致土壤廢棄,嚴重的造成土壤荒漠化,土壤侵蝕模數增大。
2.水土流失的危害
2.1耕地面積減少、土壤肥力下降
水土流失導致土壤面積減少,雨水沖刷將土壤有機質帶走,土壤變得瘠薄,單位面積產量降低。然而土地是人類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因此人地矛盾變得突出。
2.2河道淤積、帶來洪澇災害
被帶走的土壤隨著地面徑流進入江河湖泊,河流攜沙量急劇增多,堵塞河道,抬高河床,河道泄洪能力減弱,易發生洪澇災害,嚴重威脅兩岸和下游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2.3影響動植物的生存、破壞生態系統
水土流失將會破壞動植物的棲息地和生活場所,導致其生存發展空間變得狹小,不利于它們的生存和發展,同時,影響當地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
2.4破壞地表景觀
不合理的城市建設和工農業活動導致土地裸露,每當有強降雨就會導致嚴重水土流失,而當有大風時就會有無數的塵埃在空中漂浮,影響美觀,還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危害。
3.防治措施
3.1政府出臺相應法律法規、加強監督管理
水土保持工作必須有嚴格的制度作為保障,不可忽視政府的行政職能。在符合科學性的原則上制定相關法律文件,履行好其監督職能,提高執法能力,加強管理。使我們水土保持的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對破壞環境的行為用法律及以嚴懲。
3.2防治結合、預防為主
加強科研和技術創新,進一步完善監測站網及監測體系,提升監測人員素質和監測技術水平,強化末級的監測站點建設[2],加強“天地一體化”監管成果應用,促進動態監管核查處置力度[3],在預防的基礎上,采取措施進行科學治理。
3.3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
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還草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方法,即通過種植人工林以提高植被覆蓋度,同時保護耕地,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工程措施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另一個重要手段,要及時整頓、疏通河道,防止河道淤積;在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地方增設混凝土預制塊;在路邊的邊坡覆蓋塑料薄膜等。這是目前來說最簡單也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3.4加大科技投入,處理好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
加大科技和資金投入,促使由粗放型治理向開發型治理轉變。提高工資待遇等水平,吸引專業人才,加強人員的培訓,積極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以提高工作質量。
3.5加強宣傳教育,提升公眾水土保持意識
通過傳單、媒體和網絡等進行宣傳和教育,邀請有關專家進行專題講座等方式進行。同時利用微博等網絡新媒體向人們宣傳保護環境的意識,使保護環境的概念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鄧嵐,宋桂琴.我國城市水土流失研究進展初探[J].水土保持學報,2001(S1):72-75.
[2]周士勇,馬良,田增剛.山東省水土保持現狀評價及需求分析[J].山東水利,2015(05):6-8.
[3]趙俊俠,任婧宇,楊亞娟,惠波.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天地一體化”監管存在問題及建議[J].中國水土保持,2019(06):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