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平
【摘? 要】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小學階段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教育理念下,強化學生綜合素質養成,保證學生健康成長是每位教師的責任。本文主要探究在小學階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有效措施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活動中,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情況。教師要采取多種有效措施釋放學生的學習壓力,調節學生情緒,讓學生能夠更快地適應當前的學習狀態,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展。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心理教育。
一、有效結合心理健康輔導和知心屋,解決學生心理問題
學校要首先將各種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給學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開設團隊輔導課程,課時設定為每周一個課時,聘請專業的心理輔導人員編訂校本課程教材,讓學生、家長和教師都參與學生心理健康輔導過程中。為了充分將心理輔導課程的特點表現出來,可以將原本固定的座位安排方式換成圓桌的形式,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采取邊講授邊提問的方式,為學生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問題展開教學,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比如開展心理課程的時候可以玩一個兩人兩足的游戲,讓其中的一個同學的腳踩在另一個同學的腳上,然后向前走,同學們相互合作前進,看哪個團隊走得穩妥、走得更遠。教師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學生克服困難的毅力和頑強的意志。開設心理輔導屋,定期邀請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為學生展開心理輔導,深化心理教育。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類似于“病歷卡”的“情況記錄卡”記錄學生的基本情況,在心理教學中采取針對性措施,并為學生保密。
二、以學生實際情況為依據,制定有效的學習目標
教師和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始終信奉高標準、嚴要求的信條,導致學生壓力增大,經常性地出現挫敗感。無論如何努力都達到不到家長的要求,會為學生帶來極大的困擾。在制定心理健康學習目標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參考學生的意見。但是,往往很多家長會高估自己孩子的學習能力,教師教學也會忽視學生學習的差異,比如對學生學習的成績判定好壞,往往采用一張試卷做決定,忽視學生的日常學習成績和其他單元的學習成績。所以,教師和家長在更多時候應扮演學生追求目標的監督者,從某種意義上說,應為學生提供精神支持。教師應該照顧學生的心理狀態,可以將學生日常工作情況對家長進行反饋,讓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各種優秀表現,降低學生的心理壓力。
三、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讓學生擁有積極的心態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見很多苦難。教師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幫助學生面對困難和挫折,要讓學生認識到出現困難和挫折并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現實生活中,教師和家長教育學生的時候,始終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教育中卻沒有落實。當學生考試成績優異的時候,教師和家長都會給予表揚和各種物質獎勵,但是學生考試成績不好的時候,教師和家長則會給學生各種白眼和批評,這無形之中加重了學生的學習壓力,甚至導致學生恐懼學習。這種情況,不僅讓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深受其害,讓學習成績好的同學也痛苦不堪。在心理健康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家長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當學生面對困難的時候,教師和家長要及時勉勵。
四、結語
小學階段時強化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豐富小學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師應積極開展和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黃詩儀.翻轉課堂實證探究——以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例[J].山西青年,2017(17).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