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治軍 肖長林
【摘 要】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構建和諧社會是大眾都非常關注的問題,但是從現階段的發展情況而言,外來人口的融合問題已經成為當下社會管理的重點內容。本文也從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融合中存在的問題,接著重點從文化制度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融合策略。
【關鍵詞】外來人口;融合問題;文化制度
隨著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西部地區的人口也開始向著沿海等地聚集。從一個城市的發展來看,大量外來人口的涌入,不僅會導致城市資源上的緊張,還會造成環境污染。同時,對于外來人口而言,自身的文化素質、思維方式同當地人民有著一定的差異性,容易發生沖突。因此,本文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以及相應的文化制度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融合措施。
一、外來人口的融合問題
(一)政治層面
社會服務體系不夠完善,這是導致人口融合難以實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傳統化的體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鄉發展,導致地區之間發展非常的不平衡,各種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也阻礙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城市和社會的開放程度在上升,土地資源對于當下的社會組織和服務體制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二)經濟層面
在人口融合問題中,外來人口的水平低、就業率低,而且收入水平不高,這實際上也是人口融入最基礎的障礙。再者,流動人口獲得勞動報酬同他們的工作量不成正比,尤其是同當地的居民相比,經濟基礎顯得更為薄弱,這嚴重削弱了他們的融合能力。當生活質量變差、子女得不到良好教育的時候,會被邊緣化看待。
(三)文化層面
從相關調查中表明:外來人口對于本地城市的文化認同感不強,社會教育過于單一化,有時候甚至會受到文化排斥,在無法得到認可的時候,無法融入到這個城市中。此外,外來人口往往具備更為強烈的發展需求,他們渴望得到認可,于是嘗試著去接受本地的文化,努力地改變自己,但是在嚴格的戶籍制度、嚴重的社會歧視下,會讓他們產生更為強烈的失望感。
二、文化制度下外來人口的融合策略
(一)尊重外來人口的多元文化,促進相互認同
每一個民族、群體和組織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念,于是在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矛盾和沖突。從國外的一些成功做法來看,那些越是尊重多元文化的國家,越能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和聯系,當外來人口和當地居民在社會態度和行為方式等方面開始趨于相同的時候,彼此的隔閡就會減少,融入的程度開始提高。要尊重和認同多元文化的存在,首先就應該改變當地人們的傳統觀念,文化也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演化而成的,全新的文化價值對于完善人們的心理意識具有積極的作用。這就要求社會組織應該加強相應的宣傳,改變對外來人口的認知,引導他們接受外界的一些新生事物。當地的媒體也應該充分發揮出輿論的導向作用,真實且準確地塑造外來人口的優秀形象,公正、客觀地去進行報道,這樣能夠減少居民的偏見,為外來人員的融合構建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
(二)重視外來人口的融合教育,增強人文關懷
外來人員在自我保護、自我管理和自我認知等方面的能力比較弱,為了增強他們對于城市的歸屬感,社區在其中就應該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積極開展一些教育活動。讓本地的市民可以認識到,外來人口在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等方面和這個城市存在著一些差異性,所以要幫助他們樹立一個開放、積極的現代化意識,利用更為寬容的心態去幫助他們,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同時,還要增強一些融合教育,提高外來人口的文化素養,將一些外在的政策和內在的素質結合在一起,實現精神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因此,要想讓外來人口融入到主流的社會中,不僅需要做一些政策方面的工作,還應該在思維觀念上進行改變,這樣才能減少本地人民對于這類群體的負面認知。
(三)健全信用體系,提高外來人口服務功能工作水平
在市場快速發展的當下,人們開始將經濟效益放置在主要的位置上,于是拜金思想也愈加嚴重,人和人交往的過程中會帶有更多的利益色彩。所以,健全信用體系,實際上也是培養各個群體信任感的一種方法。社會信任作為一種心態,也是一種情感體驗,在符合邏輯的基礎上,信任水平的提高可以看作是一種積極、正面的情緒,讓外來人口更愿意理解對方,從而增強他們對于城市的歸屬感。除了構建相應的信用體系以外,還要不斷整合各項資源,為外來人口提供一些醫療、信息和金融等方面的服務。在社區文化娛樂活動的引導下,不僅能夠滿足外來人口的文化需求,也能加強他們和當地居民的溝通、交流,從而更快地融入進來。
綜上所述,外來人口融入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尤其是在文化制度方面。要知道,落后的思想觀念會阻礙人口融合,只有從文化的角度出發去正視這一問題,才能解決它。另外,當地政府也應該從制度層面出發,加強相應的教學建設,鼓勵社會公益發揮出積極的作用,消除外來人口的心理障礙。
參考文獻:
[1]趙方方.外來人口社區融合問題研究綜述[J].法制與社會,2017(10):186-187.
[2]李梅香,王永樂.外來人口社會融合中文化與制度的影響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7(4):56-61.
[3]亢曉梅,麥清.社會文化視角下外來人口子女的社會融合[J].青少年學刊,2011(6):21-23.
[4]單俊威.“新莞人”社會融入問題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