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晶
【摘? 要】藏族圖案藝術發源于民族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作品色澤明艷,情感質樸,造型優美,符合幼兒學習心理,可提升幼兒審美能力,對幼兒園藝術課程具有適用性。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可將藏族圖案藝術運用于造型表現模塊、美術欣賞模塊以及環境創設模塊。幼兒教師在使用藏族圖案藝術開展教育時,要注意巧用電子白板,鼓勵幼兒以多元化的方式進行創作表現,促進藝術知識與文化知識相互融合,并重視在藝術活動中對幼兒實施積極評價。
【關鍵詞】藏族圖案藝術;幼兒園;藝術教育
藝術具有審美性與創造性,以其魅力感染幼兒的內心世界,可在幼兒心中深植美的種子,發展創新思維。幼兒處于成長早期,應當接觸多種多樣的藝術形態,開拓藝術視野。藏族圖案藝術是傳統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審美形態,帶有鮮明的民族文化印記,可作為教育資源被運用于幼兒園藝術教育中。鑒于此,本文擬結合實踐經驗,探討運用藏族圖案藝術開展幼兒園藝術教育的策略。
一、藏族圖案藝術對幼兒園教育的適用性
藏族圖案藝術是對藏族各類裝飾圖案的總稱,可見于服飾、地毯、陶瓷、建筑等,用于裝飾日常生活,對幼兒園教育具有適用性。從藝術特征上看,藏族圖案藝術色澤明艷,具有鮮艷奪目的視覺效果,能夠引發幼兒的無意注意,讓幼兒對藝術作品產生興趣,符合幼兒的審美心理。許多用于服飾上的花邊圖案,既具象又抽象,具有幾何的美感,可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從情感表現上看,藏族圖案藝術中包含著質樸的情感,傳遞著爽朗的民族性格,可以引起幼兒的情感共鳴,有助于培養幼兒健康積極的心理品質;從圖案內容和意義上看,許多圖案取材于自然物,如牡丹、忍冬、蓮花、西蕃蓮等,一些圖案來自藝術化的想象,如龍鳳圖案等,這些圖案易于被幼兒接受和理解,運用于藝術課程中也便于確定教育的切入點。
二、藏族圖案藝術在幼兒園藝術教育中的運用途徑
幼兒園藝術教育具有立體性,既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五大領域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也體現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依據幼兒園藝術教育自身的邏輯,藏族圖案藝術可以運用在如下模塊中。
(一)運用于造型表現模塊
當幼兒接觸到優美的藏族圖案藝術時,無不具有造型表現的內心愿望,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一名創作圖案的小小藝術家。造型表現模塊又可以細分出多個部分。可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如水彩畫、彩色鉛筆畫、蠟筆畫、版畫等,讓幼兒在此過程中感知藏族圖案藝術在色彩、線條等方面的特點;以手工的形式表現,主要為刺繡。藏族圖案藝術常常出現于各類紡織品上,以刺繡的方式來完成造型,符合這項藝術的特征;可以涂色的形式表現,主要用于小班階段教育,讓幼兒在涂色過程中初步感知其藝術風格,為后續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運用于美術欣賞模塊
將藏族圖案藝術運用于美術欣賞模塊,可以為幼兒帶來多元藝術體驗,讓幼兒在注視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在心靈上受到觸動。在美術欣賞模塊中,應當還原藏族圖案藝術的整體性,即讓幼兒在原有的載體與環境下感知其美的特征。例如,要欣賞花邊圖案藝術,可先讓幼兒欣賞不同類型的藏袍,讓幼兒了解藏袍的整體形態,觀察其中使用裝飾圖案的位置,再進一步欣賞藏袍上的花邊紋樣,了解具體圖案的表現形態。
(三)運用于環境創設模塊
環境具有隱性教育的作用,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幼兒的心理。藏族圖案藝術也可以被運用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增加教育環境的豐富性,幼兒置身其間,可產生沉浸式的藝術欣賞體驗。幼兒園可以開辟藏族圖案藝術專區,將相應的圖案粘貼于主題墻中。可選擇性地將藏族圖案藝術點綴于幼兒園墻面的不同區域,讓幼兒感知不同類型的藝術可以相融互滲,產生和諧的美感。教師也可使用幼兒創作的藏族圖案藝術作品來創設環境。
三、幼兒園藝術教育中融入藏族圖案藝術的教學策略
(一)巧用電子白板實施情境教學
藏族圖案藝術形態別具一格,教師要通過情境教學法,生動地展示藏族圖案藝術,讓幼兒直觀地把握圖案藝術的特征。電子白板是構建情境的重要教具,可以同時以圖片、聲音、視頻等形式表現藏族圖案藝術,可運用于欣賞教學與造型表現教學中。例如,教師開展繪制藏族紋路圖案的課程,首先使用電子白板,讓幼兒欣賞藏毯中常見的紋路,如各式各樣的花瓣紋等,感知大面積使用紋路所呈現出來的整齊劃一的美感。教師可將以上資源制作為一個配有藏族音樂的視頻,帶領幼兒入情入境,全面調動幼兒的審美智能,其次再讓幼兒選取一個紋路自行創作。教師可以將不同的紋路從背景中提煉出來,經放大后共同顯示在電子白板上,讓幼兒更為仔細地觀察其形態,揣摩應當如何使用手中的造型工具來表現它們。
(二)鼓勵多元表現探索藝術世界
幼兒園藝術教育中的創作活動強調要讓幼兒自行探索,重視幼兒的過程體驗,激發幼兒的自主創造力,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教師可以巧妙引導幼兒,讓他們探索不同的創作方法,對同樣的內容進行多元表現,發現藝術創作中的樂趣。例如,教師使用彩色鉛筆作為繪畫工具,讓幼兒學習如何表現藏族圖案藝術中的牡丹。一名幼兒發現很難表現出服飾圖案上那種色彩均勻的效果,求助教師應如何處理。教師指導幼兒,可使用鉛筆較鈍的一側,輕柔地在紙上朝同一個地方涂抹,注意控制好力道。這時,一名幼兒畫好輪廓后,提出想把它涂成漸變色,感覺那樣會更加有趣。教師則演示如何用筆尖由重到輕地涂抹,使圖案呈現出漸變色。其他幼兒發現了其中的樂趣,也紛紛要來學習這種畫法。雖然幼兒對“漸變”風格的追求與本課提供的情境不同,但是教師并未阻攔幼兒發揮想象力,而是尊重幼兒的天性,因勢利導,將幼兒想要學習的東西教給他們,讓幼兒的藝術興趣得到發展。
(三)藝術文化互融促進知識整合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要求:“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藝術教育與文化教育具有天然的聯系,教師在運用藏族圖案藝術開展教育時,要注意將藝術與文化相互融合,促進知識整合。
例如,許多藏族圖案中反映了文化融合的現象,對于大班幼兒,教師可以將相關的藝術作品與中原文化藝術并列,將最具有代表性的內容展示出來,提升欣賞教學的廣度。再如,二龍戲珠、龍鳳呈祥等圖案反映藏族文化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讓幼兒觀察古代漢族服飾或宮室雕刻中的同類圖案,發現藏族圖案藝術與它們之間的相關性,讓幼兒初步認識文化融合現象,感知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共性。
(四)開展積極評價深化內心體驗
評價是藝術教育后不可缺少的環節,對于造型表現活動則尤為重要,有助于深化幼兒的內心體驗。教師評價要與幼兒自評相結合,讓幼兒通過自評回味整個創作過程。例如,在一次幼兒自主命題的藏族圖案藝術創作活動后,教師讓幼兒向其他小朋友介紹自己的畫作。幼兒欣欣將許多圖案組合在一起,畫出一幅風景。欣欣邊指著畫作,邊介紹:“這里是太陽,還有白云、花朵。這些起伏的線是高原,表示景物的背景。”幼兒在畫作中展現出開闊的境界。教師評價道:“欣欣的想象力真豐富。我好像被這幅畫帶去了那個地方。”教師通過積極評價,提升幼兒的創作成就感。
四、結語
綜上所述,藏族圖案藝術是一種重要的藝術教育資源,符合幼兒園開展藝術教育的基本理念,可豐富幼兒心靈,幫助幼兒積累優質經驗。在幼兒園藝術教育中,我們要結合幼兒的心理特征與接受能力,從藏族圖案藝術中挖掘教育契機,科學設計教學活動,以此促進幼兒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學萍.藏族地區幼兒園開展美術活動的探索[J].教育界,2016(9).
[2]王潤君.唐卡藝術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應用[J].讀與寫(上,下旬),2014(7).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