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書暢
作為課改先鋒,“三為”課堂模式在本地區(qū)推行幾年來,課改理念所呈現出來的科學性、先進性越發(fā)彰顯。
所謂“三為”課堂模式,即“簡為道,學為本,得為上”。“簡為道”真正為教師減負,課堂上少講,方法的指導簡單精準,不求“大而全”的面面俱到,只需“各個擊破”。教者可以有更大的精力去鉆研教材,研究教法;“學為本”真正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產生更好的學習體驗;“得為上”乃水到渠成,學生得到的不僅是課堂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能力得以提升。
作文教學尤其是作文評價一直是語文教師的心病。傳統(tǒng)的作文評價方式是學生寫教師改,這似乎天經地義。但是這種“學生兩節(jié)課,教師一星期”的作文評價方式不僅大大削弱了學生寫作的主動性,弱化了學生的智力發(fā)展,也使得語文老師陷于繁瑣的“精耕細作”之中,顧不上鉆研教材和改革教學,甚至造成語文教學人乏質低的惡性循環(huán);而更嚴重的是,破壞了作文教學中的“互動性”原則。
那么,能不能把作文評價批改交給學生?這個問題葉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如果學生養(yǎng)成了自己改作文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三為”課堂模式的核心是“學為本”,這個階段是學生充分開展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時間,教師可以就學生作文的立意、選材、布局謀篇、寫作方法、遣詞造句,乃至書寫格式等等,進行簡單的指導,讓學生去感受、體會、內化。當然每次只宜有計劃地抓其一兩點,循序漸進,一段時間后基本可以達成作文批改能力的整體提升。
在課堂實踐中,筆者做了以下一些探討:
一、整體評點,泛讀通閱,排隊分類擇優(yōu)
“三為”課堂模式把課堂交給學生,不是說不需要教師的指導,“簡為道”強調的是教師的指導需簡潔明了,方法不可以繁瑣,內容不可以多。教師首先通覽全班作文,做到心中有數,全面把握,根據該次作文重點訓練的目的要求,每個學習小組選出一篇佳作,討論交流,指出該作文亮點。這樣,學生學有榜樣、改有借鑒。
二、重溫經典,借鑒寫法,充分利用文選教材
“學為本”需要讓學生充分地參與進來,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在作文的“自批互改”中優(yōu)勢突顯。學生自改作文,有兩個方面:一是習作自改;二是習作互改。在批改特別是互批的過程中,學生一定會發(fā)現有模仿痕跡的作文,亦會第一時間“檢舉揭發(fā)”,那么,這個時候,教師應當向同學說明:模仿不等于抄襲,大凡學寫文章,多從模仿入手。生活中模仿隨處可見,而且每個人天生就會模仿,這是一項生存技能。我們從小說話是從模仿大人說話開始的,寫字也是先看著文字一筆一畫模仿出來的。所以作文模仿也是對所學成果的一種遷移和運用,不必苛責,通過模仿,可以從他人的文章中找到寫作的竅門,讓自己的思維得到鍛煉和提高,同時學以致用,把它變成自己的寫作方法。不僅如此,教者還應進一步引導學生重溫已學課文的寫法、構思、立意的特點,將所學的文選知識移植和應用到互批作文的實踐中,從而使同學們牢固掌握批改標準,盡可能使批語中肯。
三、佳作傳閱,自評優(yōu)劣,比較鑒別尋找成功之路
學生“自改互批”作文后,學習小組或同班作文相互傳閱,共同議論原文,這也是“三為”課堂模式中合作交流環(huán)節(jié),同學們可以互相討論文章和批語,征求意見,甚至也可以發(fā)起必要的辯論。如何讓學生在“自批互改”中有所得,是最為關鍵的一點,此時,教師需善于誘導,讓其各抒己見,在議論爭辯中提高作文能力和批改作文的能力。
四、小組評分,抽樣分析,校刊發(fā)表,形成良性循環(huán)
“三為”課堂最終努力的方向是“得為上”,學生個體千差萬別,如何讓每個學生在作文的“自批互改”中提升自己的作文能力是關鍵。個別指導,因村施教,照顧“兩頭作文”,這是必須的,學生作文水平和批改水平參差不齊,分類輔導,小組分別評講,讓水平不同的學生尤其是暫缺自評和批改能力的學生也有用武之地,使所有學生都能感受到有所發(fā)現的愉快、感受有所創(chuàng)造的自豪,領受個體成功的愉悅。這種幸福感對學生尤為重要。優(yōu)秀作文推薦到校刊發(fā)表或者廣播站播送,特別優(yōu)秀的還可通過二次三次修改,投稿給有關報社、雜志社發(fā)表。
五、精準評語,錦上添花,相得益彰全面進步
“自批互改”不是不需要教師的參與,教師的作用不僅體現在課堂上適時的點撥,還體現在最后的“點睛之筆”(評語)上。在給學生作文寫評語時切忌泛泛而談面面俱到,也不要“板著面孔”一通教誨。應當依據學生原作,盡可能最大限度地承認、肯定、表彰他們的勞動成果,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真正愛上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