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芳

【摘 要】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使公民的日常生活和經濟活動息息相關,兒童和經濟活動打交道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歐美國家,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接觸經濟學,甚至設置了系統的經濟學課程;但中國教育還認為經濟學太“高大上”,直到高中階段才有經濟學的學科概念,中國兒童更是缺乏經濟學的啟蒙。本文借鑒國外經驗,根據兒童認知發展理論,重點論述在小學啟蒙教學中培養兒童做“理性人”,提高兒童在實際生活中的理財意識和能力,使兒童理性看待經濟世界。
【關鍵詞】兒童認知;啟蒙教育;體驗式學習;教育方法創新
經濟學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通常簡稱為“理性人”。理性是人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OECD(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大力推廣財經教育,并將財經素養這一概念推廣至全球范圍,他們同時指出,讓一代人最大范圍地接受財經教育,最有效、最公平的方式就是將財經教育納入正規學校教育之中。①“君子喻于益,小人喻于利”,中國兒童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重義輕財;另外,學校德育經常強調社會主義價值觀和集體主義思想,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基于此,從哪些方面著手,才能保證在小學教學中既肯定社會主義價值觀,又提升了兒童財商素養,使兒童學會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從而蛻變成“理性人”呢?本文重點從啟蒙教育、體驗式學習和能力培養三方面著手,進行論述。
一、兒童“理性人”的啟蒙教育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大多以兒童經濟學認知隨其年齡增加而不斷深化這一假設展開②。berty和bobi在研究中發現,兒童的經濟認知水平是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綜合因素影響的結果。關于概念的認知,3至12歲的兒童從概念的前運算階段,發展到概念的直覺水平,再到概念的具體運算階段,所以尚未形成概念的形式的他們理解不了那些抽象的概念。但心理學家韋爾曼(Wellman)和格爾曼(Gellman)(1998)指出兒童可以自覺構建一種內部理論,用以對周圍事物進行解釋。當他們的內部理論與現實世界產生矛盾便會催生出新的理論,進而推動兒童認知的一步步發展③。兒童的內部理論決定了他們各自的思維差異,而構成內部理論的便是常識性的特定領域相關知識④。因而獲得這些特定領域知識對于兒童認知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所以啟蒙教學可將抽象的概念化為兒童喜歡聽的故事,或者把問題滲透到他們所熟悉的情境去探討。例如在“理性人”的啟蒙教育中,不是告訴學生概念,而是通過經濟學家、醫生和牧師打高爾夫的故事,啟迪學生做“理性人”。同樣為了解釋經濟學中“效用”這個概念,我們可以走進孩子的生活“如果孩子有100元,你會怎么花?”每個人花錢的方式不同,但同樣都會將100元發揮到最能滿足自己欲望的程度。潛移默化中,明白如何使效用最大化。
二、兒童“理性人”的體驗式學習
針對年齡在4:6到11:6的兒童,Anselm Strauss做了關于兒童對不同經濟角色的理解以及對不同經濟角色在交易中的關系的理解的研究。根據他的兒童認知發展研究,我們把經濟學中“理性人”的體驗式學習分為九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4:6-5:11)采編詩歌或童謠,使兒童在傳唱歌曲時知道金錢可以實現交易。講述名人故事,理解生活中需要用錢來換得衣食住行的舒適。
第二個階段(6:0-6:8)班級管理中,根據人民幣的額度,采購兒童學具紙幣作為班幣,每日班級量化管理加分時,發放對應數量的班幣,讓學生在情境中習得幣值大小及購買力。
第三個階段(5:9-7:2)在學校舉辦跳蚤市場,可鼓勵兒童從家里帶物品到學校,理解生產商的辛苦和盈利的目的。班級分為不同的小組,在跳蚤市場售賣時,選一個同學做店主,統一管理商品,每一個帶物品來學校的小朋友既是生產商也是店員,同學之間互相買賣時,自動產生消費者。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明白經濟活動中,各個主體的角色。
第四個階段(6:0-6:11)跳蚤市場中,采訪那些自己制作商品的同學,理解店主也是需要錢去購買材料的。同學之間可幫忙宣傳或售賣,然后進行分紅,理解生產商付給雇員工資。
第五個階段第六個階段(7:5-8:9)跳蚤市場進行時,可設置信用平臺,借款給沒帶錢或錢不夠的同學。還款時,不僅需要還本金,還需要付利息(如多寫一份購物記錄或做一遍廣播操等),使學生對信用卡有初步認識。
第七個階段(6:8-10:6)跳蚤市場活動時,不再進行一對一的買賣,而是班級整體把商品交付給選出的店主,其它同學分工做店員或宣傳員,一起銷售所有物品。這樣兒童就可以對店主和店員角色有更清晰的認識。
第八個階段(8:4-11:0)為了讓學生理解到店主通過商品的進價和賣家差盈利。選擇幾款學生常用的學習用品。周末,學??蓜訂T家長參與學生活動。班級男生由家長帶領去走訪文具零售店,調查零售價格。班級女生由家長帶領去走訪文具批發城,調查文具批發價格。
第九個階段(8:4=11:0)在校園里評選“火眼金睛”消費者,講述你曾經是用什么方法發現商品有問題的,讓兒童意識到店主有時候也會有欺騙行為,理性消費。
三、兒童“理性人”的教育方法創新
國外各國教學方法與形式總結⑤ (見表1)
教學時,結合我國教育現狀可根據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采用活動法和角色游戲法,激發兒童學習參與的積極性。兒童時期是碎片化的記憶,所以我們可借鑒美國創設的具有本國特色的兒童文學經濟學教學方法培養教師,給予學校老師的能力建設,提高老師的教學能力。學區可根據教育安排,每周給老師們提供“理性人課表課程”,以及建立虛擬市場,在校園里營造虛擬的銀行、超市、電影院、郵局等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在體驗中模擬角色和分工,嘗試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日常生活和學習,在他們所擁有的有限資源中學會選擇,做經濟活動中的“理性人”,提高財商能力。
日常生活中,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每天影響著兒童的生活。當孩子們沉浸在玩耍的快樂時,在面對兒童提出的種種問題時,若老師也不知道如何解釋和管理,只是簡單地加以阻止,或者裝著看不見,就喪失了培養孩子們經濟學思維的機會。若重視兒童的困惑,把它們當作兒童學習的機會;孩子們對哪些問題感興趣,就可以組織他們分成合作小組,深入進行研究和分析,剖析現象背后的本質。例如6月份北京市一所小學舉辦了集市活動,可當活動進行一半時,一個班級的孩子突然哭了,原來他發現自己所在的班級攤位在角落里,雖然他們班級的商品物美價廉,但是沒有人愿意走到角落里來,他認為這樣影響了買賣活動。孩子們在沮喪的時候,大家也開始認真考慮地理位置是否會影響他們的銷量。在這個問題的啟發下,他們列舉了幾個可能影響銷量的因素:地理位置是否優越、海報設計是否優美、叫賣的同學人際關系是否良好、商品是否是大家想要的。經過分工,他們組成了不同的小組,分別考察每個因素對銷量的影響,孩子們興趣盎然,興高采烈的進行匯總分析。
在這次分工學習探究中,學生們需要去了解現象背后的因果關系,換句話說,需要從表象看到背后的那個影響現實的規律,這個探究的過程就是孩子們發現和培養他們的經濟學思維的過程。校園集市可以提供的探究議題有很多。創意集市是學習的開始,孩子們在體驗的過程中產生疑問,開始提出真正的問題,這正好是研究性學習的最好的素材,也是真正的學習開始的良機。
不僅僅是校園集市這樣的大型活動可以讓學生產生思考的問題,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同樣有著大量的經濟學現象值得他們去思考,去探究,去發現現象背后的原因。
因此,孩子的經濟學思維不在于他們學到了多少經濟學知識,而在于如何培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思考問題的方式,這些思維方式有的與紛繁復雜的市場經濟現象有關,有的就在于每天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于他們穿衣吃飯、寫作業、自由玩耍等等不經意的行為上。
愿意為了購買一個心儀的遙控汽車而每周存下一部分零花錢的孩子,他的自控能力會讓他在未來追求更為遠大的夢想時獲益良多;一個堅持每天記賬的孩子,這個記賬的行為會讓他/她產生強大的自律的力量;一個明白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明白自己的興趣愛好的孩子,更容易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制訂出明晰的目標和計劃,更容易去追求到屬于自己的夢想……
孩子的經濟學思維的培養需要我們成人投入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琢磨盡早有意識地去培養,而不只是讓孩子在無意中習得。從日常的生活起居,到零花錢的管理,到逛商店時的討論,再到給孩子一筆預算讓他自己去制訂游玩迪斯尼樂園的計劃,進而讓孩子研究商場里某個商鋪為什么會倒閉,讓孩子去參加虛擬的集市,甚至真實的市場上去創業,這些都是我們培育孩子經濟學思維的方法。
方法可以多種多樣,關鍵在于我們要有培養孩子經濟學思維的觀念,要有這個念想,并且愿意為此付出我們的時間精力去發現和引發我們孩子身上無窮無盡的潛能寶藏。
四、培養兒童做“理性人”的意義
經濟活動中,人們為什么要選擇做“理性人”?因為資源是有限的,富有稀缺性。哪怕是富裕如比爾蓋茨這樣的人,也同樣面臨稀缺性這個人類的難題。近期,年長的巴菲特都"返老還童",推出一部以自己為原型的動畫片《巴菲特神秘俱樂部》,對兒童進行“理性人”的啟蒙教育。當今世界,風云變幻,若只是依靠直覺簡簡單單地判斷事情,已越來越不可靠。但是若養成經濟學思維,人們就能回歸理性,完成更合理的選擇。成為“理性人”,讓孩子獲得認識世界的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學會利用經濟學原理解決日常問題,培養理性思維、決策力、團隊協作意識與企業家精神,為未來急速變化的全球化做準備,亦是提升領導力不可或缺的知識儲備。
參考文獻:
[1]劉敏.OECD.全球財經教育的第一推動者[J].上海教育,2014(02):20-23.
[2]毛妮娜.3-6歲兒童對經濟學知識理解的發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3]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研究管理所.2005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M].中國商務出版社,2005.
[4]常星星,段釗.基于兒童認知理論的小學生財經素養教育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