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曙良
小學英語語篇教學通常分為三個部分:閱讀前活動、閱讀中活動和閱讀后活動。閱讀前活動是為學生的閱讀做準備。在閱讀開始前,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活動,緊扣語篇的主題,激活學生內在的認知。設計問題是教師們常用的方法之一。問題的設計要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指向,設計有效且具有相應特性,與語篇有緊密關聯的問題。
一、閱讀前問題設計現狀
閱讀前問題設計中的常見問題主要有如下幾種:一是判斷式,教師在設計問題時習慣用一般疑問句,學生只需要回答Yes或No,沒有激發學生思考。二是毫不相干式,教師設計的問題與文本沒有太大的聯系,對語篇的閱讀起不到作用。三是空洞抽象式,教師設計的問題與文本有關,但很抽象,沒有考慮學生的內在認知,學生難以回答。四是炒冷飯式,教師在閱讀前,習慣從復習舊知開始,忽視本語篇的獨特性。
二、閱讀前問題設計策略
1.分享經歷,互通有無
圖式理論認為“大腦為了便于信息存儲和處理,而將新事物與已有的知識、經歷有機地組織起來,將相互關聯的知識構成新的、完整的信息體系”,因此,學生的內在認知也是教師需要關注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分享與語篇主題相關的生活經歷,讓學生在經歷分享和主題討論中,淬煉思維,為語篇閱讀做好準備。
在執教譯林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7 How much?的Story time中,教師在課前先播放了一首歌曲The number song,然后圍繞number提出問題。教師呈現一系列數字:36,3,7和18,并告知學生這些數字和教師家庭生活有關,讓學生猜一猜。
T: What’s 36 about?
S: It’s your age, I think...
最后,教師呈現數字的作用:36代表age,3代表quantity,7代表time,18代表price。教師從price成功導入本語篇的教學。
2.話題討論,豐富內容
譯林小學英語教材每個單元都有一個獨立的話題。單元的各個部分,都圍繞這個話題展開。教師在閱讀前活動中,可以從話題入手,引導學生通過brain storming的方式,表達與話題相關的內容,導入教學。
在執教譯林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7 At weekends的Story time中,教師在課前先播放了一首有關weekends的歌曲。歌曲中表達了weekends的意思,也例舉了一些周末活動,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開始討論。
T: What do you do at weekends?
學生的討論緊緊圍繞著weekends,在學生思維得到激活、預熱充分后,教師引入語篇中的人物,“How about them? What do they do at weekends?”自然導入文本。
3.文本預測,形成框架
文本預測是一項重要的閱讀技能。通過文本預測,學生個人有限的認知在集體活動中得到集中,使零散的信息逐步趨向完整,從而形成大概的文本框架,在進入語篇閱讀時,可以迅速對預測的內容進行核實和修正,理清文本脈絡。
在執教譯林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8 At Christmas的Story time中,教師在課前先播放有關Christmas的歌曲,營造活潑的節日氛圍。然后呈現Story time中打亂順序的四幅圖片,并提出問題。
T: Christmas is coming.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Christmas? Look at these pictures and say.
S1: I always buy some presents.
S2: I usually have a big dinner.
S3: ...
教師將學生的回答標注在相應的圖片下面,然后讓學生對圖片進行排序并進入語篇閱讀進行核實。
4.背景介紹,鋪墊閱讀
學生對一些人文性、科技性、歷史性、地理性等的文本了解不多,閱讀中會存在理解上的困難。因此,背景的介紹十分重要,可以為學生的閱讀進行有效的鋪墊,消除一部分理解上的障礙。
在執教新概念英語青少版2A Unit12 The London bus中,教師在閱讀前發現學生對英國的文化知之甚少。在學生的認知中,只有現代化的bus,對Routemaster感覺很陌生。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在課前讓學生觀看了一段Routemaster的影片,同時呈現出兩幅圖片,一幅是生活中常見的bus,一幅是Routemaster。并且,教師提出多個相關的問題,加深學生對文本的解讀。
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是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在閱讀前活動中,教師用問題來活化學生思維時,一定要注意問題的指向性、有效性。問題要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提升,有助于對文本閱讀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