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光春

琿春市第一實驗小學始建于1918年,是一所擁有100多年悠久歷史的朝鮮族實驗小學。學校正積極探索教育信息化與民族教學的深度融合。
目前,學校的全體師生都實名制創建了網絡學習空間,實現了“一人一空間”,達到了學習應用常態化。具有民族特色的班級空間不僅記錄了班級的各項大小活動,教師、家長、學生也可以在班級空間開展互動和交流。
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近年來,琿春市第一實驗小學堅持貫徹國家“互聯網+教育”、《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文件精神,全面推進“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學校深刻意識到只有在教學中普遍運用信息技術推動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轉變,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獲得不可估量的教學效果。有了這樣的教育意識后,學校緊緊圍繞教育信息化工作中“三通兩平臺”的建設目標,重點推進網絡學習空間的深入應用,促進學校教育信息化與民族教學的深度融合。
多措并舉,融合應用
完善機制。為了加強網絡學習空間的應用,學校組建了領導小組,負責制訂實施計劃,開展宣傳、檢查、評估和督促工作。之后,學校又設立了教育信息化推動小組,小組每周會不定期地針對全校教師開展教育信息化培訓。培訓重點是講解國內外最先進的學科教學應用模塊和空間設計等。
深化融合。學校把網絡學習空間納入到學校“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教學中,學校結合各學科的實際情況,通過以知識點切入、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思維訓練、因勢利導、情感驅動、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寓教于樂等方式使網絡學習空間與課堂教學完美結合,從而充分發揮了信息化教學的優勢。
注重分享。由于民族教育的特定原因,使相關資源的獲取和分享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學校在資源建設中更加注重創建有朝鮮民族特色的資源,并且通過PC端、移動端等多媒體渠道汲取相關的民族教育資源,整合上傳到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教育云平臺,從而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在資源共享方面,學校運用希沃信鴿來上傳和共享課件、課堂實錄等教育資源,以實現多學科的融合。
家校互動。為實現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協同教育,達成家校互通、家校共育的目的。學校對學生和家長進行了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培訓。現在,家長、學生可以通過家校幫平臺訪問教師的空間,了解、學習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等相關知識,繼承和發展民族文化。教師空間不僅只有單一的學習模式,學校還將學習與娛樂相結合,讓學生在玩中學,從而實現寓教于樂的效果。
開展評價。學校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貫穿于從制訂計劃到記錄成長的全過程,學校為每個學生和班級創建了屬于自己的成長檔案。評價系統通過加減分和配合游戲化的規則,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力,這也更好地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及學校的精細化管理。
加強培訓。學校還積極開展教育信息化培訓工作。教育信息化推動小組以“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的理念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不斷嘗試和探索,從而帶動了整個教研組共同的學習熱情。
強化特色,亮點紛呈
在網絡空間建設上,學校主要以“特、精、亮”為重點。“特”指的是空間設計要體現濃厚的朝鮮民族傳統文化;“精”指的是在選擇素材時要選擇精致、簡潔、大方的素材;“亮”指的是各學科網絡空間要有其獨特的教學資源及應用。
2018年,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智慧教育云平臺正式開通,在這一平臺里,師生們可以分享智慧、交流思想、共同成長。學校每周三都會組織教研組運用平臺的教育資源進行集體備課。網絡學習空間的應用,使教師備課得到了優化,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校還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組織開展了網絡平臺應用培訓與信息技術沙龍、空間應用展示、空間應用大賽評比、研討交流等多項活動。今后,學校將把平臺應用納入學校的長遠發展規劃,并做好分階段驅動設計,確保平臺推進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