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鳳 姚興余 胡松鶴

合肥市長豐縣義井中心學校作為縣域一所農村小學,近年來,在教育教學上不斷改革創新,尤其在全國推動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下,學校積極響應國家教育大方針,推動信息化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鄉村教育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打造了一支掌握教育信息化技術的教職工隊伍
一支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師資隊伍是一個學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努力建設一支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師資隊伍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和核心。
首先,學校定期組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的培訓。一是培訓教師熟練掌握常用辦公軟件,如PPT、Word、Excel等常用軟件的使用,并在此基礎上熟練運用常用的學科軟件;二是提高計算機的操作技能,把計算機作為備課、上課和組織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工具;三是對電教設備的使用培訓,讓教師了解設備的性能、用途與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學中實現更好的應用。
對于一部分年齡偏大的教師,對信息技術接受起來比較慢,且容易遺忘,學校就讓一位年輕教師帶領一位年長的教師,進行一對一輔導。此外,鼓勵學有余力的教師自學、相互探討,務必使所有教師能從不同的角度熟練掌握信息技術。在教師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還面向全體教師開展網絡安全和病毒防護、學校管理系統應用的培訓。另外,組織部分基礎好的教師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培訓與學習,強調以用促學、自主學習,加強過程的監督,加強交流與研討,還重點考核學習的效果,要求參與學習的成員每學年都開一次有關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討課。
其次,鼓勵教師用心鉆研,加大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融合的課題研究力度。由于很多教師對于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認識與理解仍然停留在公開課、賽講課、教研等活動上,所以,為了讓更多的教師在教學中都能正確認識并深刻理解信息化與教學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學校強調信息技術的應用要具有前瞻性,在把課堂教學作為信息技術應用的“主戰場”外,還十分重視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融合課題研究的進度。
最后,學校還鼓勵教師主動進行自學進修。由于計算機的智能特征,使它成為了信息時代的電子教師,如今它已進入了學校,影響著教育和教學。計算機可以稱為教師,但它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師,充其量也只能是傳統教師的助手而已。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對傳統教師提出新挑戰,促使教師職能發生著重大變化。因此,在新課程實施的背景下,從信息技術課程實施角度討論教師的進修學習,當然應把重點放在信息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操作技術兩個方面。且要想把它與其他學科進行深度融合,就必須采用有別于過去使用的、過時的新的教學方法。所以,學校要求教師在信息時代中,必須具有主動汲取知識的意識,并不斷付諸于日常教學實踐中,使教師具有獨立自主的學習、對學習進行自我評估,并能控制整個學習過程,不斷進行知識的更新。
還需要指出的是,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基本都是圍繞課堂教學內容來實施的,很少照顧到學生的預習和知識鞏固與延伸,所以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課外時間學習。而如今利用網絡通訊工具,比如QQ空間、博客或網絡學習空間,學生易于接受這些耳熟能詳的網絡工具,教師可將預習要求、教學設計、重點難點、教學資源、知識拓展等內容上傳到空間,學生可在課前實現預習和自主學習,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學生預習,對于課堂教學效果很有幫助。
提高了學生的信息化水平
一個學校的信息化水平受制于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程度,為了讓每位學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學校逐步轉變觀念,努力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讓信息技術為學生學習服務,為學生發展服務。
首先學校高度重視信息技術教育和教學,確保學生信息技術水平達到規定要求的同時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其次加強信息技術競賽的輔導工作,不斷積累教學輔導經驗,及早發現好的學生苗子,爭取讓學生在各種技術競賽中取得好成績;最后,學校開展學生電腦小制作活動,每學年開展班級網頁制作比賽、電腦設計比賽,讓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其中,不斷提高學生信息化水平。
學校還認識到,網絡資源雖然豐富,但在教學中學生能應用的僅是其中的極少部分,如果在教學中一味地放手讓學生查閱資料,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有些內容也不是很合適,針對這一情況,學校充分利用學校校園網絡,將一些有用的網絡資源下載,并對資源進行重組,使之優化,應用于課堂教學。這樣一來,學生們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可以查閱大量的資料,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還防止了學生受到其他不良信息的侵襲,如今學生利用網絡搜索功能就可以很方便地查閱到大量的圖片資料、動畫資料等。利用網絡的交互功能,學生還可以進行小組自主學習、小組協作學習等,對學生學習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實現教育信息化,從不是一蹴而就
“互聯網+教育”是教育發展的藍圖。鄉村學校有了先進的技術裝備,關鍵是教師和學生的應用升級。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為了實現信息化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學校將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求教師盡可能利用現有資源,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的同時,鼓勵教師自己收集資源,豐富信息技術資源庫,為以后教學提供方便;二是學校會逐步形成信息化管理新體制,不斷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機制,努力建成信息化管理學校。三是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化。學校可以通過網站,對學校教師優秀的教案、論文、課件等教育資源進行搜集、公布,實現教育資源共享。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與各地教師進行交流,分享經驗和研究成果,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四是健全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評價激勵機制。通過評價和激勵雙向措施迫使教師不得不使用信息技術。如把教師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指導學生學習,作為教師工作考評的內容;讓班級小管理員記錄教師使用媒體設備的情況;開展一系列建立在信息技術平臺上的教學“大比武”等活動,提高教師使用設備的頻率,并真正提高使用效率。
信息化教育展示了未來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教育信息化的實現,從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有一個適應社會的過程,它的發展取決于它是否能很好地適應教育環境及如何為教育服務。信息技術為學校教師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臺,學校要勤鉆研、勤思考、勤實踐,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因此,學校必須不斷回顧過去,不斷反思,總結經驗,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培訓學習、不斷實踐、展望未來,才能讓學校的教育現代化持續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