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向華
摘 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新的職業方向層出不窮,其中生物技術類職業發展前景十分廣泛,生物醫療、仿生類技術等工作需要人們有堅實的生物理論知識,因此學好生物是十分關鍵的。初中階段的學生剛剛接觸生物這門學科,對生物還不太熟知,教師要充分優化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對學習生物的興趣,讓學生明白生物這門學科的重要性,提高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生物;提高質量;有效途徑
引言:生物是自然學科的基礎六大學科之一,這門學科較為貼近生活,初中階段學習生物打下堅實基礎是十分重要的,它對于學生了解自身,關注生命運動,了解自然的發展規律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價值。在初中的學習階段,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生物這門學科對于自身和社會發展的意義,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們對學習生物充滿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目前初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
由于目前國內中考制度的特殊性,生物并沒有直接加入到中考的考試行列中,而是在中考之前組織單獨考試,將成績計入中考成績的方式進行考核。因此在人們以往得到觀念中往往認為生物是副科,忽視了生物的重要性,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時沒有投入足夠的經歷,導致初中過后學生并沒有打下很好的生物基礎,造成學生在升入高中后對生物的學習造成困難。生物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基礎自然學科,它和很多理工類的學科都能產生知識交叉,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我國對于語文和數學類的學科有較嚴重的偏重現象,社會上的普遍認知是語文和數學類別的學科貫穿整個學習生涯,需要投入較多的精力而生物類等學科只有在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學習,在高中階段分科之后可能不會繼續學習,因此在類科目上不用花費較多實踐學習。這種觀念是錯誤的,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生物科學越來越重視,未來的生物技術發展前景十分可觀,因此埋下一個良好的生物基礎對于學生的發展有積極的意義。在一些教育部門對于初中生物的教育工作也不夠重視,在此類的師資及資源商投入較少,直接影響到初中生物的實際教學質量。由于初中的生物在這個學習階段的學制較短,初中的生物學科的地位一直較為尷尬,在初中的學科教育中長處于邊緣學科,學校對于初中生物不夠重視,有的學校甚至沒有專業的生物教師,一些生物的知識是其他學科的任課教師兼任教學的,有的學生的生物教師沒有定期的進修考核,導致教師專業素質無法保障,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低,學習效率低下。在一些生物實踐課上,由于相關的教學資源并未落實,教師往往取消實踐課程,取而代之的是讓學生背誦書上現有的結論,學生的動手和實踐的能力都得不到提升。
2、提高初中生物教學質量的途徑
(一)提高各方對生物學習重要性的認知,加大對生物學科的投入
生物是學生初中學習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的科學發展對于生物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一些前沿的科學項目對于生物的知識要求也越來越深越來越前面,因此學生、教師以及學校要充分了解學好生物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影響。學校要加大對生物學科教學資源的投入,重視生物的實踐類課程的的作用。如在學習細胞模型這一知識時,教師要在課上對于不同生物細胞的區別加以詳細說明,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而植物細胞存在細胞壁。在完成課堂教學后,教師組織學生去實驗室觀察二者的區別,在學生摘下一片樹葉,用棉簽在口腔內壁請刮一下,用課本上的方法將兩種不同的樣本進行染色,在顯微鏡下觀察兩種細胞的差別。實踐類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上的知識,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主動地學習生物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創新課堂教學方式
要教授學生專業的知識首先要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學校要定期組織初中生物教師進修,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學校要制定相關的政策對生物教師的教學內容進行定期的考核,從而保證生物的教學質量。對于專業水平較高的教師,可以組織其他生物教師旁聽該教師的公開課,從中吸取優秀的教學經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創新課堂的教學內容,重視和學生的溝通,提高課堂的交互性,增加生物實踐類課程的課時,著重提高學生的動手和實踐操作的能力,讓學生更深的感受生物科學的魅力,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全面提高初中生物教學的質量。
3、結束語
初中生物是引導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的啟蒙學科,學好初中生物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初中生物教師要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創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認知, 合理安排課后作業以及啟發學生培養探究觀念等方面進行教學, 從而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
參考文獻:
[1]王雪川. 淺談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學質量[J]. 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2(4):110-110.
[2]范麗娜, 付建紅.初中生物課外活動對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影響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6, (01) :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