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茂軍
摘 要:本文在明確界定體育素養概念的基礎上,通過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對大學生的體育素養進行了研究,發現大學生的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相對缺乏。體育活動缺乏主動性;身體素質水平相對較差等等;最后給出建議,如:重視學校體育,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營造高質量的體育素養培養環境;整合多種力量,發揮主體優勢,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等。
關鍵詞:素養;體育素養;培養
一、綜述:
隨著國內外學者對體育素養研究的不斷深入,體育素養逐漸成為近年來的熱門話題。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明確規定“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提高體育素養”是高校體育課程的主要目標。在此基礎上,從體育素養的角度分析和發現了大學生體育素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對大學生體育素養的培養有所幫助。
二、關于體育文化素養
體育素養是在先天自然因素(生理方面)的基礎上,由后天的社會因素(精神因素)與環境和體育所產生的與體能素質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身體素質??傊?,體育素養是各種體育精神要素及其素質的綜合。它包括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體育實踐、體育技能、體育水平、體育個性和體育性格七個方面。其中,體育知識是基礎,體育意識是動力,體育行為是目標,體育技能是重點,體育教育水平是統治者,體育人格是關鍵,體育品格是靈魂。
三、大學生體育素養培養策略
3.1、重視學校體育,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大學體育素養的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形成體育人格,養成終身體育習慣。在體育課程設置和安排上,要結合學校特點和當地文化習俗,探索當地傳統優秀體育項目,盡可能激發學生對體育項目的熱愛,積極培養學生的體育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盡可能在教學中,使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運動并能運用到游戲中,同時在游戲中,教師應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或遵守規則,尊重規則,培養良好的體育精神。
3.2、創設優質的體育素養培養環境
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環境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家庭中,父母應該養成鍛煉的習慣,為孩子樹立榜樣。學校要經常開展體育知識講座和體育賽事,營造優美的體育文化環境;社區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活動,形成社區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政府頒布了有關體育文化的文件,協調組織了相關賽事的發展,充分發揮了媒體宣傳和資源整合的優勢。如果學生能在多元化、高質量的培養環境中成長,自然會有較高的體育素養。因此,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環境是提高學生體育素養的重中之重。
3.3、整合多方力量,發揮主體優勢,資源整合,優勢互補
培養學生體育素養的過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短期內難以奏效。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來實現這一點還比較薄弱,需要學生的參與、家長的支持、社區和多媒體的共同參與與合作。不同的訓練科目具有一定的優勢,如學校體育資源的系統性、開放性、對家庭訓練的啟發性和基礎性作用、社區體育文化氛圍的影響、媒體宣傳和資源整合等優勢。通過各培訓機構的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達到了1+1>和2的培訓效果,實現了體育素養培訓過程的完整性和連貫性。
3.4、健康促進的培養和引導
3.4.1健康知識
大學體育是以體育鍛煉為主要手段,以學習體育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內容,以提高學生健康水平、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為主要目標的課程。因此,針對大學體育核心素質的培養和教學,教師應注意向學生傳授體育健康知識,以達到體育教學的目的。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機械能活動特點,安排健康知識的教學內容,學生在學習運動技能、參與運動時,傳授其安全意識和預防方面的知識,喜歡運動安全注意事項等。
3.4.2.健康行為
根據健康行為的教學指導,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身體素質,有針對性地開展體育活動,根據學生的身體負荷情況進行教學,防止安全和身體事故的發生。針對大學體育教育和體育教學,教師應了解相應體育發展中的不安全因素,并告知學生注意事項,以提高體育教學安全。在體育教學的實際過程中,教師要樹立和堅持嚴謹的教學態度,教會學生健康準確的動作技能和方法,掌握學生的運動習慣和運動能力,準確科學的身體)進行體育技能教學,從而保證學生掌握更加合理的運動技能和方法,提高運動效果。
3.5、運動能力
不同的學生對運動的理解和實際身體素質的不同,導致在運動過程中由于運動能力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針對大學體育中的跑步教學和籃球教學,教師應相應地測試學生的運動情況,掌握不同學生的運動能力,有選擇地進行分組教學。運動能力是影響學生運動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階段性的有針對性的教學和指導,如在籃球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集體運球和投籃、投球和三步籃運動技能教學,貧困生的運動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運球和投籃;中等運動能力的學生,教師應進行投球教學,包括投球姿勢和投球力量。針對運動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應開展三步籃式和相應的上籃式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際運動能力,培養學生的體育素養。
結語:體育的真諦是對于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都務必不斷學習和探索的。雖然毛澤東的《體育的真諦》之背景是建立在一個戰爭年代、內憂外患的基礎上的,但對體育、體育文化、體育意義和實效的把握卻不能不說是穿透性的。時至今日,它仍然對我國體育特別是學校體育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如何發展體育事業,增強人民體質,如何讓“幸?!被貧w體育,如何把體育精神融入民族血液,都要繼續研究和探討內容。
參考文獻:
[1]張京杭.我國大眾體育健身的發展環境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9):157-158.
[2]徐適存.大眾體育健身的發展及其當代特征[J].鄭州師范教育,2017,6(2):55-57.
[3]姜 霞.健康中國:體育義不容辭的責任[N].中國體育報,2016-12-23.
[4]張振峰.現代奧林匹克產生和發展的文化動因[J].管理工程師,2018,23(06):50-54.
[5]湯 華.現代奧林匹克文化與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比較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39):349-351.
[6]向 偉.“真義體育觀”和“大體育觀”[J].當代體育科技,2017,7(30):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