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愿
摘 要:解決貧窮問題,實現共同富裕,一直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新時期銀行等金融機構在金融扶貧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也面臨著扶貧方法欠佳、脫貧與返貧共存等問題,直接影響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探討了幾點銀行參與金融扶貧的改進策略,旨在為行業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金融扶貧;銀行;改進策略
眾所周知,貧困問題是制約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將消除貧困作為奮斗目標。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扶貧工作深入開展,并開展了大規模的扶貧攻堅建設,并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是,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貧窮問題在一定范圍內仍然存在[1]。近年來,我國政府提出面向貧困地區實施精準扶貧的政策。做好精準扶貧工作,離不開金融服務的有力支持。在金融機構的支持下,對貧苦地區進行資金供給對于做好精準扶貧有重要的意義。銀行作為金融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支持脫貧攻堅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新時期如何充分發揮銀行這個重要金融機構的優勢,做好金融扶貧工作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
一、新時期銀行參與金融扶貧的主要形式
銀行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主體,首先應該積極承擔其精準扶貧的社會責任。我國銀行在金融扶貧過程中應該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發展思路和經驗,針對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創新開展了金融扶貧方式,積極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促使大量的貧苦集體脫貧。比如銀行可以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投資力度,通過修建學校開展學生智力扶貧;也可以通過重點扶持貧困地區的特色產業發展,對貧困居民進行幫扶。總體來說,現階段銀行參與金融扶貧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2]。一種是直接扶貧,一種是間接扶貧。其中前者主要是指利用金融方式直接參與扶貧,銀行為貧困居民提供財力和物力,開展一系列的金融服務,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普惠金融,在實際扶貧工作中,普惠金融能夠為貧困地區的群體提供傳統金融機構無法覆蓋的資金扶持,構建多層次的普惠金融體系是解決貧困問題的重要舉措;后者主要是銀行向產業金融服務,比如幫助貧困地區發展當地產業,進而解決貧苦人口的就業問題,或者在貧困地區建立學校,解決貧困學生的上學問題等等。
二、新時期銀行參與金融扶貧面臨的主要問題
解決貧困問題,改善貧困人民的生活質量,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由農村金融發展緩慢導致的城鄉差異是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決定因素。精準扶貧戰略實施以來,銀行參與金融扶貧力度的不斷加大,在提升貧困地區資金供給和資金資源配置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銀行在金融扶貧當中存在著明顯的優勢,但是也需要清醒的看到銀行在參與金融扶貧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弊端,比如難以實現精準扶貧、脫貧與返貧現象共存、與其他金融機構協作性較低等等,詳細如下。
(一)銀行金融扶貧精準性不足
金融扶貧工作必要有針對性和計劃性,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定的成本范圍內取得更好的扶貧效果。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宏偉目標,我國政府提出精準扶貧戰略,詳盡的規劃了新時期扶貧開發的戰略布局,要求各地深化扶貧開發工作,注重精準扶貧。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的提出為我國銀行開展金融扶貧指明了方向。但是銀行在參與金融扶貧的過程中,受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的制約,難以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精準扶貧。所謂的信息不對稱指的是投資方與借款方所掌握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偏差,最終導致投資方做出錯誤的選擇,農村地區信息的不對稱是制約農村地區金融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情況下,銀行只能通過中國人民銀行個人征信數據庫的信息來識別貸款人的信息,但是貧困地區的小微企業和個人經營者,并沒有實現與征信系統的絕對對接,導致銀行很難獲取貸款人的詳細信息。因此銀行在參與金融扶貧的具體工作中,很難去精準識別貸款人是否符合標準,這種信息不對稱極大的增加了精準扶貧的識別難度。
(二)銀行金融扶貧效果不穩固
隨著銀行金融扶貧工作開展的不斷深入,在很多地區均取得了良好的脫貧效果,但是存在部分貧困地區返貧現象。本質上來說,銀行參與金融扶貧與政府扶貧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其中前者更傾向于造血式扶貧,而后者則以輸血式扶貧為主。但是在金融扶貧實踐中,銀行逐漸向輸血式扶貧靠攏,增加了銀行的風險。為了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的生活面貌,我國銀行在金融扶貧的過程中應該扶貧先扶志、扶貧先扶智,即從思想解放貧困觀念,幫助貧困敵群的人民樹立起擺脫困境的斗志和勇氣,指導貧困群眾著力提升脫貧致富的綜合素質,從根本上解決貧苦問題。但是在部分政府部門的任務目標的壓力下,銀行在金融金融扶貧忽視了造血功能,逐步向輸血式扶貧傾斜并形成了扶貧不扶志的情形,導致扶貧逐步發展成為慈善行為。銀行的這種金融扶貧方式會導致貸款無法收回,如果銀行一旦停止貸款,很容易導致脫貧的居民返貧。
(三)銀行與其他類型金融機構在金融扶貧中協作性不夠
在金融扶貧過程中,銀行與保險、證券等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缺乏有效的協作。在國家大力倡導精準扶貧的戰略上,我國金融管理部門出臺多項政策要求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充分發揮協調優勢,但是在實踐中,這些金融機構各自為戰,扶貧效率欠佳。
三、新時期銀行參與金融扶貧的改進策略
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為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近年來的金融扶貧實踐顯示,銀行在金融扶貧占據著優勢的地位。針對銀行參與金融扶貧面臨的主要問題,下文幾點改進策略。
(一)發揮銀行的金融扶貧造血功能
隨著我國精準扶貧工作的不斷深入,造血式扶貧的優勢開始逐步顯現。銀行在參與金融扶貧的過程中應該采取造血式扶貧為主、輸血式扶貧為輔的方式[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志智雙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之策。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在于改變貧困人民的等靠要思想,在加大生活扶貧力度的同時,推進精神扶貧,就要幫助他們建立擺脫困難的信心又要提升貧困人民的綜合素質。銀行作為金融扶貧的主力,需要結合貧困地區的特點,以金融輸血的方式優先扶持鄉村的特色產業,比如旅游業等。這些產業逐步壯大后,將成為貧苦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同時對于銀行來說,在金融扶貧過程中為了降低風險,可以考慮與當地政府相結合,吸引社會資金的加入,實現風險分擔,并將返鄉創業的人才作為小額貸款的主要對象。
(二)加強銀行金融扶貧征信體系建設
銀行在金融扶貧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問題便是信息不對稱問題,因此銀行應該充分利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不斷完善征信體系,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征信數據的來源更加多元化,銀行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充分挖掘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生活記錄,比如出行記錄、社交記錄、貸款記錄等,為金融扶貧工作提供可靠的數據基礎。影響農村金融扶貧的關鍵因素是缺乏健全的信用體系,其根本原因在于銀行與貧困地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在政府的主導下,央行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相結合,共同構建信用體系,將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建立起來,進而確保農村信用信息的透明化。此外可以通過創建信用農戶等方式逐步提升農村到貧困地區的信用意識。
(三)以銀行為主導構建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
銀行應該充分發揮金融優勢,通過不斷整合資源,構建多層次的農村金融體系,來有效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多樣性的需求。具體來說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銀行參與金融扶貧可以將貧困地區的小額資金聚攏起來,基于金融資源的聚合效應,通過金融機構融資結構設計,更加科學化合理的為貧困地區的項目建設提供支持。二是加強普惠金融建設,普惠金融是一種將農村低收入群體作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金融模式,對于解決農村貧困問題有重要的作用。我國幅員遼闊,其中我國農村地區仍然存在大量的金融需求。為解決三農問題,需要積極構建多層面的農村普惠金融體系。在銀行普惠金融建設過程中積極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強化普惠金融的宣傳力度,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的普及和推廣確保金融服務的優質開展。三是銀行業應該加強與其他類型金融機構之前的協作,銀行需要在政府的主導下,積極尋求與保險、證券等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充分發揮不同金融機構的特點和優勢,通過揚長補短形成相對完善的風險分擔機制,共同提升金融機構的抗風險能力。在大數據征信的保障下,銀行可以實現更好的金融扶貧。需要注意的是,銀行還需要加強與政府的協調合作,積極構建扶貧工作機制,在政府的引導下,積極向金融扶貧的重點工作領域拓展。
四、結語
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戰役,也是實現國家復興的關鍵所在。銀行作為參與金融扶貧的主力軍,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逐步向產業金融服務傾斜,精準扶持特色產業,在大數據征信的保障下,充分發揮金融優勢,積極尋求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更好幫助貧困地區脫貧。
參考文獻:
[1] 徐湘鴻.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參與精準扶貧的路徑研究[D]. 重慶大學, 2017.
[2] 常玉棟. 商業銀行參與精準扶貧的難點、定位與建議——結合浙江某農商行實踐經驗的分析[J]. 農業經濟, 2018, 378(10):113-115.
[3] 賀良玥. 基層人民銀行推動金融扶貧發展研究[J]. 時代金融, 2018(9):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