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麗
摘 要: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要更加重視并著力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而一直以來,多聲部合唱課堂教學是當今小學音樂教學的一個值得探討的教學難題。如果在小學階段將多聲部教學普及在學生群體之中,對學生將來的音樂藝術修養和審美素養的提高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多聲部;合唱;教學策略
一、小學多聲部教學現狀分析
隨著新教材的實踐與推廣,多聲部歌曲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重,一線教師們在一邊埋怨教材太難的同事只好經常把多聲部歌曲當做單聲部教學一帶而過;或是讓個別班級的學生勉為其難基本學會兩個聲部,至于歌聲的美感、音準、聲部的均衡融合等實在力不從心,所以不得不置于一旁,這些現象越到高年級越是明顯。這樣教材所安排的教學內容和目的就沒有很好完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筆者經過調查分析,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所在:
(一)一線教師“畏難”情緒。多聲部教學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的,但是學生從低段開始在聽覺上對多聲部就缺乏一個熟悉和認識的過程;到了中段對于多聲部歌唱教學又沒有一個系統性的引導和訓練。再加上老師要在短短40分鐘內完成諸多教學任務,就只好對多聲部歌曲“走走過場”或干脆“過場”都不走。
(二)多聲部教學沒有從“娃娃”抓起。教師在實施低段音樂教學中,滲透多聲部教學的意識不夠,沒有充分運用好低段教材中多聲部節奏聲勢與打擊樂器演奏等資源,而錯過了給低段學生建立多聲部概念及相關音樂素養的最佳培養時期,致使低段與中高段多聲部教學的銜接缺乏輕松、有效、平穩的過渡。
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依照新課標的要求,在傳統的多聲部歌唱教學的方法基礎上,對其進行改革和嘗試,從而激發學生對課堂多聲部歌唱的興趣,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合唱能力。
二、識譜教學實踐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發識譜興趣
“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這是把音樂的魅力傳遞給他們的必要條件”,這是音樂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教師只有激發學生對識譜的興趣,學生才能有主動學習識譜的愿望,做到自主學習。
1、創設情境,模仿入手
低年級段學生的模仿能力較強,我們可以從模仿開始,讓學生在聆聽的基礎上,模仿旋律,模仿節奏。從而讓學生形成音高的概念和節奏的概念,為以后的聲部教學打好基礎。比如,在教學歌曲時,因為低年級的學生不認識樂譜,我們可以自己用“啦”先唱一句旋律,然后學生模仿唱,用這種方法唱一兩遍歌曲的旋律,再讓學生演唱歌詞。這樣堅持訓練,會讓學生逐步形成音有高低的概念。
2、游戲激趣
對于小學生來說,游戲是他們的最愛,把音樂教學因素和游戲緊密結合組織教學,做到分散難點,化難為易,激發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邊玩邊學,認識音符,識別音符的唱名和時值。如在學生認知唱名的時,如果沒有建立相應的音程感,那么將會導致學生在音準這方面能力的缺失,會出現“5”唱得比“1”低,“2”唱得比“7”高等令人啼笑皆非的唱法。
(二)采用多變手段,進行多聲部歌唱教學
1、先學唱詞,再學唱譜
先唱歌后識譜是先讓學生欣賞音樂、感受音樂,從而激發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通過讓學生唱歌,在不知不覺中解決歌譜中的音高或節奏難點,在學生識譜時便降低了難度,讓學生感覺識譜并不太難,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增加對歌曲演唱的喜愛。然后,再通過對歌譜的視唱,又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加準確、生動。
2、先學節奏,再學識譜
節奏是旋律的骨架,會了節奏再唱譜,要感覺簡單的多。識譜教學很重要的一點,是加強節奏、節拍的訓練。重視學生節奏感知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學生識譜能力的法寶。如果學生能正確地掌握歌曲的節奏,又能準確地把握節拍的強弱規律,然后再進行識譜就容易多了。
3、先唱音階,再唱音程
在一首歌曲中,有些旋律音程度數較大一些,學生不易唱準,把這些部分加以重點講解和練習,待突破難點后再視唱全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中,采用“順藤摸瓜”的辦法,即先唱音階再跳過中間的音唱音程。如:“1——6”是大六度音程,練習時,可以從“1”開始按上行音階順序一直唱到“6”,反復多次直到記住這兩音的高度后,再直接唱“1——6”。
(三)巧用圖形譜,豐富識譜教學
識譜教學中,圖形譜作為學習正規樂譜的奠基石,以其獨特的直觀性(既有意境又有音高和節奏)贏得了學生們的青睞。我在實踐中發現學生對視覺高低的圖形譜的理解力遠遠高出無視覺高低的簡譜。圖形譜能讓兒童在濃厚的興趣、愉悅的情感和堅定的信心驅使下主動地學習和掌握識譜技能,并能真正感受和理解音樂的美。
1、借助形象圖形譜,展示旋律走向
小學生識譜,注意力易分散,因此直觀教學成為不可或缺的手段。用簡潔明了、結構清晰的圖形譜,展示旋律的高低和線條的走向,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感性上積累音樂的音高感和節奏感,減輕學習負擔,誘發學習興趣。如第一冊教材中《我有一只小羊羔》,圖譜依據歌詞的內容,采用小羊羔的圖形,展示音的高低和時值長短,使歌曲的旋律線條走向一目了然。
2、運用意境圖形譜,暗示演唱方法
以圖形譜符號表示音樂結構變化,暗示不同的演唱方法。在第一冊第八課的歌曲《法國號》中,用連、斷對比的圖形符號表現歌曲內容,使學生較好地感受三拍子的強弱規律。如“嗡巴巴”用三把號表示,提示學生“嗡”似號聲要唱得強,“巴”要唱得輕巧,而“誰在唱歌”則用“~”表示,提示學生應唱得連貫抒情。
3、借助生活圖形譜,表現歌曲情緒
圖形譜不僅形象地展現了歌詞內容,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畫面意境,而且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因素,告訴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體驗歌曲形象和情感。如學習歌曲《小寶寶睡著了》時,可啟發學生觀察所提供的生活圖譜,想象小寶寶睡在搖籃里“安詳、靜謐、溫馨”的意境,配上童聲合唱曲,內心自然對歌曲的意境及母親對孩子真摯的愛有所感受。這時,學生的情感已完全融于情境之中,“輕柔、連貫、優美”的聲音就自然表現出來了。
4、妙用分解圖形譜,示意歌曲節奏
新教材通過圖譜的形式,從簡短、淺易的素材入手,將較難掌握的節奏根據不同歌曲內容或意境,設計成一種“框架型”的音樂,使學生在能力所及的條件下運用自如,大大降低了演唱的難度。如第二冊教材中的《布谷鳥》,圖譜的設計很有創意,用小方格的濃淡表示歌曲節奏的強弱規律,用小方格的多少表示時值的長短,用空格表示休止,有助于學生把握歌曲節奏。
總之,我們在識譜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把理性的識譜教學從感性入手來教,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并注意難點分散,注重形式多樣化,充分調動學生興趣,鼓勵學生參與,有效地調動學生識譜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識譜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進而使學生主動走入音樂中去感受、尋找、探索和創造,在美妙的音樂中挖掘自己的潛力,培養并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審美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周喆妍.“悅”歌唱,“巧”識譜——音樂課堂有效識譜教學策略初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26):118-119.
[2]陳艷.小學音樂識譜教學的有效策略[J].中國教師,2018(S2):78.
[3]羅杰林.淺談小學歌唱教學中識譜能力的培養[J].兒童音樂,2018(10):64-66.
[4]王玉娟.淺談低段趣味音樂課堂教學[J].北方音樂,2018,38(13):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