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云

課程是學校的核心,體現學校的育人目標。一所學校的課程對校園內每個人的成長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想學生成為什么樣的人,學校就要提供什么樣的課程。學校課程必須提供遠遠高于知識普及方面的教育,必須能喚起學生學習的動力,并牢固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的教育。
我校位于青島市市南區西部老城區,50%的生源是新市民子女,5.1%的家庭是城市特困戶。這些孩子帶著純樸、本分而來的同時,也遇到了一些城市生活中的適應問題,表現在成長的自信不足、對自我期待目標不高、選擇意識缺失和積極主動性不夠等。因此,幫助這些孩子自信、主動成長就成為學校課程建設的重要任務。為此,學校沿著激發自信、提供選擇、增強體驗的課程建設思路,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課程學習,幫助學生提升素養、全面發展。
“夢想課程”點亮學生自信成長之燈
近年來,我們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初心,不僅關注“我給”,更關注“他要”,課程的設計以活動、游戲、心理訓練為主,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關注知識的系統化,更關注主題的統整,以專題學習的形式,實現跨學科的學習;不僅關注學生學到了什么,更關注學生能獲得多少機會,采取恰當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參與、展示、體驗的機會。從內容上圍繞著“我是誰”“我要去哪里”“我要怎么去”的哲學思考,關注學生的品格、心智、情感、興趣和能力的培養,在自主、合作、體驗、探究的場景中,發展學生的思考力和行動力。如“夢想課程”體系中的“共創成長路”是我校的校本必修課,為了實現“幫助孩子自信、從容、有尊嚴地成長”的目標,我們設計了自我效能、自決能力、抗逆能力、情緒控制與表達能力、采取行動的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抉擇的能力、心靈素質、自我效能感、建立明確及正面的身份、建立目標和決策的能力、了解親社會規范和參與親社會活動等內容,這些內容都是引導學生正面發展所必需的核心能力素質,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生活、學習中的壓力與挑戰。
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夢想課堂上面對真實問題進行真實討論,不再有對與錯的評判,只有基于問題的思考;不再有好學生差學生的區別,只有共同參與的體驗。因而,夢想課堂上,教師只是學習的伙伴,負責啟發、引導、點撥、提升,知識由學生自己通過體驗去感知,去提煉。在這里,每個同學的發言都被尊重,孩子們真正享有了發揮自己才能、展示自己特長的機會,他們享受這個過程,切實感受課堂主人的快樂,“自信、從容、有尊嚴”的夢想理念,真的落實到孩子們的言行舉止間,課堂真正成了師生共創的樂園。
模塊教學提升學生自主選擇之能
選擇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同時也是每個人應該具有的技能。當學生們有權進行選擇時,成長的自信也會隨之建立起來。因此,我們將還給學生的選擇權作為課程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則。
我們發現,在音體美教學中存在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學生喜歡聽音樂,喜歡追星,但卻對音樂課不感興趣;不少學生喜歡體育運動,但卻不喜歡上體育課。這些現象告訴我們,不是音樂、美術、體育課程本身對學生沒有吸引力,而是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偏離了學生的需求,無法引起他們對音體美課程的興趣,從而影響了這些課程的教學質量。眾所周知,音體美的教學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非常重要,無論是從身體素質的提高,還是藝術能力的提升,都對孩子終身的生命質量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尤其是新市民子女,很多家庭從小沒有發展音體美特長的機會,學校音體美的教學,對他們全面成長的影響格外大。本著增強技能、提升素養的課程實施意識,和教會學生學會選擇、學會負責的課程設計的價值觀,這幾年,我們探索了音、體、美的模塊化教學,這是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一個重要而有實效的探索。學校將體育、音樂和美術課程整合為10個模塊,每學年開始的時候,組織模塊教學的課程推介會,由任課教師向學生介紹各個模塊的體系、內容和教與學的目標,指導學生科學規劃在校各個學期的學習。學校通過體育、藝術模塊教學的設計和實施,突出學生的技能提升,讓學生們在技能提升的同時,感受體育、藝術帶給自己的快樂體驗和成功享受,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體育、藝術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審美能力,體悟生命在于運動的真諦,感受藝術帶給自己的審美體驗。
體驗課程滿足學生自立社會之需
體驗和感受是影響學生行為的主要力量。做一件事所獲得的愉快體驗的記憶會推動一個人重復做同樣的事情,相反,痛苦的不愉快的記憶會推動一個人逃避繼續做類似的事情。讓“體驗”成為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式,有著重要的價值。體驗教育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實際生活的體驗、感悟,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內化為個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品質,并自覺地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行動和習慣。教師工作的深層目標就是建立學生成長的自信。在體驗教育中,我們要求教師采取引導、信任、開放的態度,通過真誠的表揚,給予學生選擇的自由,讓學生享受成功的體驗,以此幫助學生們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
課堂上,老師們通過設置各種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增強情感體驗的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增強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如,英語課程引導學生用家庭照片講述家庭故事,自制奶昔,加強溝通交流;化學課上教師們通過課堂討論、模擬操作、實驗探究和課堂辯論等多種形式,在激發興趣的同時,使學生對知識領會得更深、記得更牢。針對不少學生或多或少存在的自卑心理,心理課上教師以“感謝自卑,擁有自信”為主題,通過分析自卑的來源及其對人所產生的影響,使學生學會接受自己自卑的心理,并跟自卑友好相處,從而擁有自信;通過參與游戲、分享參與體會、討論可以做得更好的方法,讓學生從成功和失敗兩個角度都有進一步的學習;通過學生的自主討論讓學生們知道“我能行”“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我能夠以自己的力量做出選擇,對發生在我自己身上和我的群體中的事情產生積極影響”。在綜合實踐課上,在跨學科學習中,在社會場館的參觀、搜城活動中,讓學生感悟活動本身的價值,從而將合作、共情、換位思考等品質,自覺地落實在行動之中。
常言道,要了解一個人,就要帶他去旅行。在體驗教育中,我們特別重視研學旅行的體驗作用,開發了“去遠方”的校本課程,連續兩年參加上海真愛夢想基金會的評比,并脫穎而出成功實施去遠方的行動。2016年暑假去北京,2017年暑假去西安。在這個參與過程中,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自己制定出行計劃,包括吃住行等生活的安排,參觀、考察等文化活動,經費的管理,以及安全出行的預案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提出一些問題,供學生們思考和解答,而不會代替學生選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得到了從未有過的體驗,也獲得了從未有過的鍛煉和提高,教師也發現了學生的無限潛力。
當今世界是一個創新不斷的世界,我們面臨太多的可能性。作為一個教育人,我們需要以科學的教育理念,扎實的教育行動,用心經營好我們的課程,發揮好學校課程幫助學生成長的作用,為學生筑起健康成長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