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朝亮 史從虎
小學語文習作是對語文學科的綜合性知識的積累,具體表現為語言表達能力和對信息的整合能力,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培養小學生的習作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習作不僅是一種教學要求,更是學生的一種生命體驗。習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真正的習作教學,應該是教師跟學生心與心的交流,是情感的相互傳遞,是思維的碰撞,是彼此在分享。有效開展小學習作教學,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有效指導學生的習作構思。
想讓學生樂于寫作,必須讓小學生產生寫作興趣和熱情。讓學生在語文作文中體會到寫作的成就感,這也是激發小學生寫作的一種動力。為此,教師可以為學生的寫作創造成功的機會和平臺。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室的板報上設立寫作專欄,將班級中比較優秀的作文張貼其中;教師也可以朗讀學生作文中比較精彩的部分或段落,這樣,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成就感,增強他們寫作的自信心。好的作文一般內容都比較充實,感情也比較豐富,因此,思想就好比作文的靈魂。再好的作文如果沒有思想那也只是美麗的空殼而已。文章的思想也是對生活的感觸,只有經歷充實而豐富的生活才能表達出真實的情感,具有了豐富的情感,才會寫出動人的文章
二、鼓勵學生積極積累。
習作的基礎是積累,只有積累了豐富的詞匯,才能清晰準確地表達。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積累好詞佳句,積少成多,循序漸進,豐富自己的詞匯量,為習作奠定基礎。很多小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總感到為難,不知道寫什么,感覺腦子里空空的,這種現象很常見。因此,語文教師就得引導學生如何積累寫作素材,就能輕松解決這個問題。
(一)、在生活中積累。
在教學“生活中的見聞”時,建議學生利用休息日陪母親逛菜市場,了解生活中的新鮮事物,體會母親“當家”的辛苦。茶余飯后走進社區,了解社區的新鮮事。與好友走進圖書館,感受濃厚的閱讀氛圍。走進大自然,感受四季變化帶給人們的美感。因為,只有親身經歷了,親自感受了,所見所聞才會躍然于紙上。多姿多彩的生活內容是學生作文的基礎,只有讓學生體驗生活,學生才能樂于表達生活。同時鼓勵學生勤寫日記,記下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積累習作素材。
(二)、從文本中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薄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痹陂喿x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在課后練習題中出現了“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等類似的要求。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摘抄材料的過程中進行積累,而后轉化為自己的素材。例如,在教學《索溪峪的“野”》一課,抓住語句優美段落:“索溪峪,西南緊連張家界,西北毗鄰天子山,面積一百四十七平方公里,有景點二百多處。索溪峪山、水、洞自成一體。山,奇峰起伏,交錯成趣;水,泉清瀑美,千姿百態;洞,幽深神秘,其妙無比。”學生在反復誦讀這一段的基礎上抓住“奇峰起伏,交錯成趣”“幽深神秘,其妙無比”等語句進行品析,體會作者如此運用辭藻,便賦予這秀麗山水鮮活的生命力,使無限情態盡現眼前。通過閱讀欣賞,品詞析句,更能使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得到升華。擴大閱讀量是學生積累的重要途徑。寫作要與閱讀密切配合,相輔相成。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并在閱讀中分析詞句,體會作者的情感,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新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因此,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鼓勵學生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多讀好書,以此來加強自己的知識儲備。
三、指導學生勤于練筆。
讓學生經常有進行語言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好文字這個工具,形成讀寫能力,并經常記錄生活中的事情,最終形成文字。堅持寫日記就是一個很好的練習機會,教師應該告訴學生事情無大小,用心感受就好,做到說真話吐真情,才能發出心底的本能的呼喚。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習作環境。譬如,在萬物生的春季,與其將學生困在教室內,不如將其解放,讓學生盡情地在草地上打個滾,在花叢中聞花香,盡情地擁抱自然。這樣的情景一定會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將自己的真實感受敘述出來。根據教材特點挖掘寫作資源。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范文。每個單元都有不同的訓練要點,隨文練筆是一個提高寫作能力的好方法。在教學詩歌《媽媽的愛》時,可讓學生模仿文本模式進行仿寫。詩中寫道:“有一個很熱很熱的夜晚,我從夢中醒來,媽媽正給我扇著扇子,汗水卻濕透了她的衣裳。啊!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有一個很涼很涼的雨天,媽媽到學校接我,一把傘遮在我的頭頂,雨水卻打在媽媽的身上。啊,媽媽的愛是遮雨的傘?!边@段小詩歌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足以喚醒學生對媽媽的愛。教師要抓住讓學生練筆的好時機,找準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媽媽的愛還像什么。孩子們的想象力是如此的豐富,因此很容易仿寫出這樣的詩歌來。在這次仿寫詩歌的小練筆的基礎上,還可以指導學生寫一件生活中媽媽關愛“你”的事,這樣就由寫詩歌上升到寫一篇記敘文。這樣階梯式的訓練,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寫作難度。
四、重視學生作文的評價與批改。
講評是指導作文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課堂上教師應該做到少講多評。小學語文教師要為學生搭建一個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平臺。在講評過程當中可采取自評、師評、互評方式。其目的在于要抓住學生存在的共同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讓學生從自己的作文內容和表達方式中找出不足。
教師批改小學生作文時,要尊重學生作文的原意和思路。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生活閱歷有限,他們的表達方式可能有所欠缺,但隨著學生知識的增長,他們也會合理,恰當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教師對小學生的寫作要求太過嚴格,容易打擊小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其懼怕寫作。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文過程中,只要學生的表達真實,哪怕有點幼稚,也不用大量的給予刪減,教師批改作文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改作文的方法,自己修改,而不是教師來修改文章。教師要學會用小學生的眼光去欣賞學生的文章,而且要對小學生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對小學生的文章多一些贊美和鼓勵,可以讓小學生對教師產生親近感,讓自己真情流露,消除小學生對作文的懼怕心理,逐漸的培養寫作興趣。教師要注意批改的時效性,如果拖得時間過長,十天半月的,學生對自己的寫作印象早已忘記了,等看到教師批改好的文章時,也只不過關注一下教師的評語,這樣,教師的批改再認真,對學生的影響力卻大打折扣了。因此,教師盡量講究時效性,通過多樣的批改方式,以便學生及時的從習作中汲取經驗教訓。小學生的作文評價相當關鍵。教師的作文講評,需要學生重視起來,我們要要求學生認真對待教師評價作文,按照點評作文的優缺點,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問題所在,然后再仔細修改。讓學生充分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提高小學生的作文水平歸根到底還得依靠學生自己,語文教師起著指導教育作用。從寫作的巧妙構思、素材的選擇積累,以及寫作評價入手,才能逐步使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斷提高。
總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地轉換角色,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我們將會一同看到生活之源的“半畝方塘”和“天光云影”;學生將學會觸摸感悟,體驗生命賦予的平凡與感動,最終,獲得寫作能力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