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瓊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讓小學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首先就要培養他們從小樹立問題意識。現代心理學認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任何思維過程總是指向某一具體問題的。沒有問題意識就無從談起探究性學習,更談不上創新意識的培養。因為問題是創造的前提,一切發明創造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其次,培養小學生問題意識就是從根本意義上落實學生主體地位,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敢提問題,愛提問題,會提問題,積極探求知識的奧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促使學生自我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具備以下三方面的條件:
從教師方面說:
善于創造問題情境是關鍵。問題的產生總是與一定的問題情境相聯系的。因此,教師必須把學習的內容巧妙轉化為問題情境。做到讓學生提問的題目目標明確,難易程度適合大多數人的水平,保證學生都處于思維活躍狀態。問題的設計要新穎性、奇特性和挑戰性。 實際上,這就是教師有意地讓學生在自然狀態下產生問題意識。所以說,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往往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欲望。
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是根本。好奇心是兒童的天性。有好奇心,才會產生“疑”,有“疑”才會有“問”。一個漠視周圍事物的人,心中永遠都沒有疑問。可以說,好奇心是學生心理活動的原動力。平時教師應該關注孩子的每一問題,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好奇,既使學生提出來的問題有點“離譜”,也不要輕易抹殺。
給學生足夠的提問時間是保證。在教學中,老師們往往忽視了這一點。以為讓學生提問題多此一舉,因為學生已經就老師提出的問題基本回答上了,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既使讓學生提問題,也是圍繞課文的內容或老師給的特定范圍,讓學生蜻蜒點水地提一提,而且安排的環節大多是在課堂結束前一點點時間。思維是個過程,發現問題,特別是有意義的問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發現問題,決非可有可無的,而是必需的。
從學生方面說:
要有一定的知識作基礎。問題就是矛盾,是已有的經驗、知識不能解釋眼前的事物或現象所造成的心理困惑。對一個人來說可能是問題,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就不是問題。隨著人的知識的增多,人們發現的問題也就越來越多,且層次也越來越高。歌德說過:人們只是在知識很少的時候才有準確的知識,懷疑會隨著知識一起增長。比如:造成沙漠化的原因,人們都認為是地表植被受到人為的破壞所引起的,應該多種樹。樹是種了不少,可這幾年,我國北方的沙塵瀑還是有增無減,且有愈演愈烈之勢。于是人們以科學的態度審視這一問題,發現罪魁禍首之一就是這些樹,因大量的樹根伸入到地下,把水吸走,通過樹干輸送到樹葉上,然后蒸發掉。每一棵樹都是天然的“導水管”,由于這些“導水管”把地下水吸干了,才加劇了沙漠的干燥。于是,人們又提出應退林還草。通過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看出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其背后是要有一定的科學知識作支撐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論文要求不同,其中很主要的一項內容是論文的選題或者說問題的發現其層次要求是不一樣的。造成問題的發現層次不同主要是知識的儲備不一樣。通過課堂觀測,我們發現學習較差的學生所提出來的問題主要局限在一般的記憶性問題或普通的認知性問題,而學習好的學生則善于提出擴散型問題。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從書本中分享前人的智慧成果。學習新課前要做好預習,找出不懂的地方,嘗試各種方法去解決,學會向書本的知識質疑,向老師質疑。
從教學活動說:
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面對客觀世界相互作用和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也要樹立問題意識,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四條原則:
第一,堅持一貫性原則。該原則是指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貫穿在教育教學活動的始終。堅持一貫性的原則,就是要求教師除了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善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外,在備課時乃至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和完成課外作業等,都要充分地考慮如何讓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
第二,堅持適應性原則。適應性原則是指提出問題深淺程度和問題的提出方式等必須適應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時要循序漸進,要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心智發展的不同水平巧設問題情境。教師還要善于開發學生“最近發展區”,讓學生提出能力范圍內,又高于學生現有的心智發展水平的問題。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讓學生“跳一跳,摸得著”。事實表明,教師無視學生的實際情況,拔高或降低對學生的要求,勢必倒至學生出現自卑感或驕傲自滿的情緒,這一切都不利于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第三,堅持求同存異原則。每位教師在教育學生時都會遇到這樣一個事實:沒有兩個學習者是完全相同的,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樹葉是一樣的。在每個教室里,學生在許多方面各不相同,如視力和聽力的敏銳度,智慧和思考方式、興趣和志向、動機、精力的充沛程度、情感的穩定性、家庭背景及其他許多方面各不相同。一種差異可取與否主要是取決于教師對這種差異以何種價值判斷標準。一名積極進取,善于開動腦筋,不斷提出自己獨特見解的學生,在一些教師眼中是富有預見性、創造性的好學生,會受到贊揚和鼓勵,而在另外一些教師心里,可能就是調皮搗蛋的學生,而常受到責備和訓斥。我們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必須把人看作是具體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是活生生的“這一個”人而不是千人一面的“鑄件人”。堅持求同存異的原則,就是要求教師把每個學生都看作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看作是一個有獨特個性的對象,并根據這種獨特性引導學生獨立發現問題,說出自己的困惑或見解。
第四,堅持鼓勵性原則。學生有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能不能提出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經常鼓勵學生敢于提問題。堅持鼓勵性原則,就要求教師要學會寬容,學會等待,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提出的問題。決不能以成人化的標準或定式化的思維、程式化的問題模式來評價學生每一個問題。多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實際出發,找出“閃光點”予以表揚鼓勵。學生敢提問題,畢竟就是一種進步。
俗話說,聰明的人發現問題,普通的人等問題,愚蠢的人沒有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就是要培養每個孩子都成為聰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