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興文 王元斌 熊小嬌
摘要:傳統的民間剪紙藝術是一種較為古老的民間藝術,有著很高的文化內涵和別樣的視覺效果,剪紙是百姓在實踐中表達自身對生活的感受、對美好日子的向往而逐漸形成的藝術形式,在民間有著重要的文化地位?,F代家居產品作為一種藝術載體,通過民間剪紙藝術的應用來傳承民間藝術,同時也拓寬了現代家居的設計方法和途徑?;诖耍酒恼率紫冉榻B了剪紙藝術在現代家居產品設計中的價值;隨后從三個方面闡述了民間剪紙藝術在現代家居產品設計中的應用。以此來供相關人士交流討論。
關鍵詞:民間剪紙藝術;現代家居產品;設計應用
引言:
剪紙藝術作為具有傳承性的民間藝術,有著獨特的文化內容,家居產品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物品,也是人追求高品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的消費者在購買家居產品時不僅關注產品的性能,對產品的文化內涵也越來越感興趣。將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剪紙藝術應用到現代家居產品設計中,可以很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一、剪紙藝術在現代家居產品設計中的價值
首先,應用剪紙藝術這一具有別樣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可以體現出了設計者想要弘揚文化的精神,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也是一次大膽的文化融合過程,這也是延續了古老的藝術生命[1]。其次,將傳統藝術應用在現代設計中,可以增加現代產品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將這些傳統的藝術以新的形式加入到人們的正常生活中,不僅可以普及大眾缺乏的傳統文化知識,還可以增加現代產品本身的藝術性,滿足消費者對家居產品的精神需求。再者,傳統民間藝術往往需要傳承,而現代產品往往充滿著科技感,很少有可以作為傳承民間藝術的載體,應用剪紙藝術到現代家居產品設計中,也是將現代家居產品作為一種傳承的載體。將剪紙中的各種藝術特征應用到產品設計中,并且利用一些設計較為經典的產品投入市場來探索其在市場的發展規律,才能夠找到合適的途徑來宣傳民間藝術。
二、民間剪紙藝術在現代家居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一)傳承性應用
產品設計者的審美觀直接決定了剪紙藝術的表現形式,在色彩、圖案、構圖等方面,剪紙藝術都有著不同于其他藝術的表現語言,這些表現語言傳達了民間藝術的文化內涵。在進行產品設計的過程中,很多的產品設計者都用獨特的方式繼承并發揚了剪紙藝術的文化,并且在剪紙的各個方面進行了傳承,應用在了自己所設計的產品中,這樣設計出來的產品并沒有過多的改變剪紙藝術本來的面貌,只是更換了一種表現載體,將剪紙藝術的表現形式都有所保留,通過剪紙藝術和現代產品這一傳統和現代強烈的關系對比,不僅豐富了產品的文化內涵,更讓整個產品具有時尚感。
(二)發展性應用
剪紙藝術的創作本質上來源于生活,由于地理環境、風俗等方面的不同,剪紙藝術在各個地區的表現也不同,但其所想表達的蘊意和剪紙藝術的技藝大多都是相同的,設計者可以將該地區的剪紙藝術中存在的各項優點進行提煉,并且運用現代技術對優點進行加工,就可以將其改變成為具有傳統特征的產品,這也是民間剪紙藝術在現代家居產品設計中應用的另一關鍵方法。就目前的現代設計產品中,但凡是具有民間特色的產品,都離不開傳統元素的加入,也或者是將傳統元素進行簡單的加工,這讓傳統文化失去了它本該具有的作用,而設計者想要表達的效果也失去了神韻,形成了有形無神的局面,這讓現代化產品更顯突兀。因此,設計者在設計產品時要明白這并不是簡單的加入傳統元素,而是要將傳統文化中所要表達的精神和品質進行融合,只有將剪紙藝術的精神和品質加入到產品設計中,產品才會更加具有精氣神[2]。
(三)創新性應用
對剪紙藝術的各種表達語言加以解析,再將這些表達語言的神韻保留下來,并運用創新的思維和手法將其創新,然后加入到之前的設計方案中,也就形成了創意表現,也就是創新性應用。創作者在創作剪紙時,往往需要借助一些特定的符號來表示一些人物或者事件,通過特定的表達形式來將其情感和蘊意加入到剪紙中,而現代化普及以來,產品往往是通過機械加工設計而成,很難看出產品設計者想要表達出的情感,加入剪紙藝術后,通過特定的符號來烘托設計者內心的想法,簡單的成為意象,也是一種創新的表達方法,通過現代技術,可以讓一直在二維空間中的剪紙,變成三維立體的重疊剪紙,這讓剪紙有了一種新的狀態和情感表達,同時也給觀賞者和使用者一種美妙的幻想世界,提高了現代家居產品的價值。
三、結束語
民間剪紙藝術無論在技藝上還是造型上都有著獨特的表現手法和文化內涵,現代家居產品設計如果可以很好的將其加入到其中,可以讓產品更加的人性化和功能化,產品更加具有文化內涵,滿足了觀賞者和使用者在心理、情感和視覺上的需求,生活水平正在不斷的改善,人們更加重視產品設計的創意和精髓,將民間剪紙藝術應用于現代家居產品設計,可以更好的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鄧槐建.傳統民間剪紙藝術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9,000(005):64-65.
[2] 金煒.傳統民間剪紙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探討[J].包裝世界,2019(3):4-5.
(作者單位:山東英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