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如科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于人才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小學的教學活動中對于素質教育的內容也比較重視。在此情況下,小學思想品德的教學活動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綜合發展為中心,重視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滲透,以保證教育的有效性,加強體育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使學生可以將獲取的知識進行內化,得到綜合素質的提升,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本文結合素質教育的觀念,提出了小學思想品德教學開展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素質教育;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策略
前言
素質教育區別于傳統的文化教育,是社會高速發展下教育重心的轉變,在素質教育下的教學,將文化知識和綜合素養放到了同等的地位,同時也確立了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概念,主要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心理、行為、品德的主要課程,對于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所以,在素質教學下的教學就需要重視學生,引導學生,鼓勵學生,讓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中,得到文化知識和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提高教學的質量。
一、以學生綜合發展為中心,創建全新的教學環境
小學階段的學習,是學生文化基礎和素質基礎的養成階段。在這個特殊的學習階段的教學就需要更加重視學生的興趣激發和自身體驗,硬性的教學不適合學生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學思想品德的教學就需要以學生綜合發展為中心,改革創新教學模式,創建全面的教學環境,重視學生的差異性,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融入到教學當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小學生理解能力低,喜歡進行實踐,對于枯燥的文字教學沒有興趣,喜歡生動精彩的視頻,不愿意與教師進行溝通互動,在學生之間比較愿意表達,針對這些情況,教師就需要在教學中利用好小學生的特點,將思想品德的教學變得精彩、生動、活躍,學生在主觀上愿意參與到教學當中,在教學中進行思考、探究,從而就可以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將知識的內涵進行吸收,得到素質的提升[1]。
例如,在《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教學中,教師就不能進行傳統的灌輸教學,可以先播放《我想有個家》歌曲,讓學生可以在歌曲中感受到自己有個家的幸福。然后讓學生進行討論自己的家有什么樣的優點,有什么讓自己感到幸福的地方,這樣就讓學生在交流中獲得了幸福家庭的含義,然后提出問題“自己理想的家庭還需要什么樣的改變”讓學生結合教材,進行思考總結,鼓勵學生表達出來,讓學生進行補充發言,最后教師進行總結。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在學習中成為了主體,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從而獲取了知識,并將知識與實際的生活練習到了一起,學生家的認識和在家中的行為就可以得到有效改善,素質就得到了提升,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二、重視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滲透
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的作用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知識,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還能夠使學生的心理情感和道德品質得到提升。對于情感教育和德育教學在思想品德課程中的開展,不能采用生硬的教學方法,直接將概念提出來讓學生去背誦,這樣即使學生得到了記憶,但是在實際的生活學習中根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所以就需要進行滲透式的教學,將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內容與教學內容整合起來,使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中,獲得有效的教學,提升綜合素質[2]。
情感教育有助于學生幸福感、責任感的提升,可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可以用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在《獨領風騷的中華文明》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在歷史人物和古詩詞的呈現中,加入引導的內容,讓學生去體會古人的高尚情操和可貴的精神,使學生可以以史為鏡去分析問題,建立強大的心理。比如讓學生了解孫臏的故事,從中受到一時的失敗不是失敗,不去爭取抗爭才是真的失敗,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得到不屈不撓,不服輸的心理,有利于學生的不斷發展。德育教育是目前素質教育中的重點內容,可以使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得到正確的發展,有助于學生正確三觀的建立。例如,在《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入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思想的內容,讓學生可以尊重各民族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提高學生的行為品質,了解到我國在建立國家上付出了無數的犧牲,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操。
三、加強體驗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內容需要學生進行理解接受,而不是讓學生進行背誦。因此,就需要在教學中價錢個體驗教學,讓學生在感官上、實際生活上、思想上得到體驗,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使學生可以得到全面的發展,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準則。思想品德的知識沒有固定的理論和答案,課程的教學目標也是讓學生可以正視生活和學習中遇見的問題,使學生可以在學習中得到全面的思想認識教育和綜合素質提升。同時素質教育的進行也需要以學生為主,所以,在教學的機構上就需要以引導為主,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去體驗思想品德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體現,從而獲得完整的知識和綜合素質[3]。例如,在《地球病了》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相比較一下記憶,現在的環境有了什么樣的改變?”以此讓學生進行討論,使學生可以感受環境的變化,從而了解知識。
結論:總而言之,小學思想品德的教學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需要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知識的學習當中,將課程知識與素質教育有機整合,使教學活動更加貼合學生的喜好和實際生活,使知識的教學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讓思想品德的教學變得更具實效性,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董世蘭.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9(06):62-63.
[2]盧金書.論如何實現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回歸生活[J].中國校外教育,2018(22):24+61.
[3]劉凱青.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