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明
摘要:生活對于學生來說是最好的學習素材,課本上的好多知識都來源生活,與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息息相關。對于數學來說,雖然這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但是其中的好多基本知識都源于生活。在當今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傳統的教學已經逐漸不適合現在的教學,也不能讓學生全面發展,因此需要改變這種模式,教學生活化是現在比較提倡的一種方法,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發展。
關鍵詞:生活化;高中數學
學習可能是快樂的,也可能是枯燥的,但對于一部分學生來說數學學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高中數學,并且高中時期壓力較大,許多學生會有壓抑、消極等一些負面情緒,所以老師要針對這種現象,通過一些新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最好都把學習當成一種快樂,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提高,學習效率也就會相應變高,教學也會變得更加順利,學生最關注的成績也會有所提升,對于數學來說,一些知識與生活密切相關,所以老師可以以其為切入口,讓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因此下面是我對基于生活化的高中數學教學探究的淺談。
1 轉變教學模式,引入生活化教學
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老師講、學生聽,很難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并且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培養出來的孩子都是比較死板的,這并不是教育的初衷。在當今的教育中,越來越多的教育者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因此都開始改變教學模式,尋找新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既能學到知識,還能體會到學習中的樂趣,將教學生活化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在經歷著生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我們學習的素材,所以老師可以將教學生活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教學變得更加順利。
例如,老師在平時講課過程中,可以多多改變教學策略,講一些生活中的小事,這些小事可以與本節課的知識相關,也可以與高中數學中的其他知識有關,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不只是冰冷冷的公式,而是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體會到學習中不一樣的一面,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
2 教學內容生活化,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欠缺大多是因為他們對所學知識不感興趣,因此老師要通過一些新穎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在高中更應該這樣。傳統的教育中,學生都認為數學是一種工具,并且認為數學又難又枯燥,沒有真正認識到數學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但若將教學中的知識點生活化,在平常也給學生滲透一些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讓學生身臨其境,自己感受其中的樂趣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師也要在生活化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
例如,在高中數學中會講到”橢圓、雙曲線和拋物線”,這一部分是高中數學中的重點知識,所占分值也比較大,但是這一部分學起來可能比較困難,而且容易記混,所以老師就可以編一些順口溜或者一段歌曲,這都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學生學習起來也比較感興趣,如學習雙曲線時可以給學生聽《悲傷的雙曲線》這首歌,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歌曲也可以和知識聯系起來,這樣會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 課后習題生活化,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高中時期的壓力是比較大的,因為他們面對的是高考,每個學科的成績對于他們來說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每個學科都要采取一些方式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從而讓他們的學習成績提高。數學是一門比較重要的學科,這是我們從小都在學習的科目,而且數學在考試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很高的,是我們的主科之一,這門課程的邏輯性較強,學習起來比較困難,老師一定要多加注意,在課后作業時可以將習題變得生活化,增加學習中的趣味性。
例如,在高中時期會學到”二元一次不等式”,這一節學完之后需要做一些練習題來熟練掌握所學知識,所以老師在留作業時可以將一些習題變成生活中的場景,讓學生在做題時可以設身處地的來解決這個問題,同時還可以感到些許樂趣,使作業不再枯燥。如本班為獎勵在校運會上取得較好成績的運動員,花了400元錢購買甲、乙兩種獎品共30件,其中甲種獎品每件16元,乙種獎品每件12元,求甲乙兩種獎品各買多少件等等這樣與生活有關的練習題。
4 總結
在當今的發展浪潮和教育改革背景下,傳統的教學不能很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應該在一些方面做出改變。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學習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數學積極性,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高中時期是學生生涯中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學生的各方面都應該在發展,在提高,而不是原地踏步,所以教師都應當積極轉變原來傳統的教學觀念,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對于數學來說,在課上融入生活中的素材能夠讓課堂氛圍變得更加融洽,并且生活化教學也是當今的時代所需,因為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一舉多得。
參考文獻:
[1] 王燊彬.高中數學教學的生活化開展略談[J].學周刊,2015(33).
[2] 岳鵬固.貼近生活,做好新課標要求下的數學教學[J].新教育時代(學生版),2015(05).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