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對于UGC平臺的運用,對其進行研究可以得到平臺中的使用情況與傳播反饋直觀數據。對于臥龍自然保護區的熊貓旅游產業的發展情況,選擇當下進行旅游地形象研究的主流方式即UGC旅游信息平臺的實際用戶評論與經驗分享為素材,分析詞頻中出現的所需情感信息,進而對其進行分析總結,分析其旅游地形象感知,最終以及根本目的是使UGC用戶產生動機,以當前已有具體信息為研究素材,倡導身體以力行、做真學問、具體分析動機產生原因并優化,總結分析原因從而得出臥龍自然保護區形象感知情況與優化改良建議。
關鍵詞:UGC平臺;旅游動機;分析;建議;
1 UGC平臺根素材來源分析
1.1來源于實踐活動
以互聯網、手機媒體等為代表數字化新媒體的初夏和對文明的意義。如UGC平臺的根素材,即作為旅游地信息參考的藍本信息,這種信息來源于具有該旅游地實地出行活動及經驗之人的經驗分享行為,是作為具有旅游動機但尚未轉化為實際行動者的行動的第一手資料,故單一、少數的旅游者的旅游經驗分享不足以作為對一地旅游地形象的分析素材。這種詞頻提取對象是形成一地旅游地形象即足夠數量游記與文字語言等素材形成的形象感知的基本素材,將詞頻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后,得出臥龍自然保護區有過游覽經歷的游客在UGC平臺留下的游記與評論提煉的詞頻表以得出信息總結出旅游地形象感知情況。
1.2經過個人主觀加工
旅行游記等分享式經驗,是“客觀之上的主觀”,這種主觀是會變化的、跳躍式的、因人而異的,所以在數量不足、信度不足的情況下,是不能作為一地旅游地形象構建參考對象的,要想使得旅游地優化與改良,增強旅游競爭力,進而促進新媒體構建有利于和諧社會建設的“擬態環境”。《公眾輿論》一書也被視為新聞傳播學的奠基著作之一。因處于一般個人傳播力度有限、旅游專業程度低、信息零散、主觀因素強烈的信息環境中,它所提示的信息無所不包,且有向自在世界擴張的趨勢。
2 UGC平臺經驗分享者素材分析
2.1旅游地形象感知詞頻分析
在旅游地形象感知,應當構建情感詞典,從文本等已有的素材中選取所需要的詞語,使得經驗借鑒者可以得到所需要的旅游地基本信息,以及綜合評價,是通過“事實陳述”而得出“價值判斷”的一個命題論述。從攜程網旅游攻略、馬蜂窩、去哪兒網、百度旅游攻略、窮游網這五大旅行網站搜索“臥龍自然保護區”為關鍵字尋找素材,共獲得攜程網11篇游記、窮游網4篇游記、馬蜂窩點評159條、百度旅游點評53條、去哪兒網點評26條,共計字數28128。使用ROSTCM6.0軟件進行分詞,得到前36個高頻詞構建分詞表,下表為臥龍自然保護區游客吃住行情況詞頻表:
(臥龍自然保護區游客吃住行情況詞頻表1)
2.2情感形象感知研究
情感形象,即個人主觀基礎上對一旅游地的好惡評價,這種評價往往只有兩個方向,喜歡或不喜歡。以“東北雪鄉”為例,多數人旅游動機抹滅的原因在于網絡中大量的負面輿論,評價其“宰客”,可玩性低等,任何一條負面評論都會抹滅大量旅游者的旅游動機,且一旦磨滅后,即使其轉型,也再難以挽回游客,故研究情感形象的必要性可見一斑。
(臥龍自然保護區游客旅游地情感形象詞典表2)
2.3旅游地形象感知
旅游地形象感知,是由一定數量的特定UGC旅游網站中的經過選擇后的一定數量的游記、評論來構成的有限的感知范圍,對其采用一定角度的觀察方式,對于旅游者旅游動機的刺激或轉化已經足夠,故可以證明對旅游地形象感知的研究意義巨大,一旦使其產生旅游動機,即能產生旅游經濟效益,故此舉的最終目的在于此及旅游者進行旅游活動,進而增加旅游者數量,最終目的是刺激旅游經濟增長。使得該旅游地的旅游地位不斷提升,旅游服務不斷提高,最后得以長期高效地實現旅游經濟的不斷增長。
(臥龍自然保護區旅游地形象感知詞頻表3)
3 UGC平臺形象感知研究
3.1旅游地形象整體呈現分析
旅游地形象的整體呈現,即其描述對象是客觀存在,故研究客觀之上的主觀產物即擬態環境時,更應當具有自己的選取標準,此標準,即為類似于客觀的參考標準。由UGC平臺得到的信息可以得出臥龍的唯一印象與知名度在于熊貓,熊貓的旅游吸引能力極強,但同時也造成旅游方式與旅游節目單一,需要豐富旅游項目,延長旅游吸引鏈,以增強吸引力,樹立自身旅游特色。
3.2正面及中性評價分析及優化建議
正面及中性評價,旅游地建設者該做的便是不斷建設更完善、安全、可玩性強的風景區,做到基礎設施、交通道路及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當地人民應當提高綜合素質、提高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游客滿意度。由情感詞典可得出,去除部分故意作為屏蔽的成見。
4結論及建議
自由主義理論主張新聞媒介應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約束,而社會責任論則認識到不受限制的自由會帶來危險。聽取意見,真心實意愿意進步,只有這樣,才能激勵自我成長,進而達到最終目的,即成為一個游覽者眾多且持續的旅游經濟高效益穩定創造體。
參考文獻
[1]杜俊飛.2002.彌漫的傳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匡文波.2008.“新媒體”概念辨析.[J].國際新聞界.6.
[3]陳航.2010.新媒體與“擬態環境”.[J].南京政治學院.111-114.
[4]楊曉明.2009.擬態環境與廣告的實在與空靈.[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117-121.
[5]王忠國.2008.擬態環境的雙刃性:向導和誤導.[D].山東大學.75-78.
[6]邵培仁.2000.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90.
[7]〔美〕李普曼.2002.公眾輿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美〕J赫伯特·阿特修爾.1989.權力的媒介.[M].北京:華夏出版社.
作者簡介:王釬江(1994.11-),男,四川汶川人,藏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族文學與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