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承載著科技創新的巨大能量,不斷刷新著人類對未知世界的認知,改變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近幾年人類開始探索利用AI進行藝術領域的創新,并取得一定突破。
在2018年的佳士得紐約秋拍會上,由法國藝術機構利用AI創作的油畫《埃德蒙·貝拉米肖像》最終以43.25萬美元成交,與當時同場拍賣的一幅畢加索畫作的價格相當,由此引發了大量關于人工智能和藝術市場變革的爭論。
今年春天,倫敦蘇富比又將迎來一件人工智能藝術品的拍賣——《路人記憶一號》,這將是第二件在世界級拍賣行進行競拍的人工智能藝術品。
此外,2018年7月在英國舉辦的機器人藝術大賽上,參賽團隊使用各種軟件算法指導機器人完成畫作,有些團隊甚至使用人工智能系統獨立完成原創的繪畫,完全沒有任何源圖片或圖像做參考。最終,機器人CloudPainter使用機器學習重新詮釋的塞尚的印象派畫作獲得冠軍。
發生在藝術領域的這些事件,其分量絕不亞于2017年阿爾法狗打敗人類頂尖棋手。
加之巴黎藝術中心推出的大型人工智能展和微軟機器人小冰創作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等多起新聞,讓我們切實感受到了人工智能不僅進入了我們的生活,而且已經開啟向藝術創作進軍的第一步。
人工智能嵌入藝術,詮釋了藝術史家貢布里希所言:“沒有預成圖式就沒有藝術”。人工智能作為媒介是藝術家的延伸,它在補充藝術家方面的作用及其在創作驚人藝術中的作用絕不能低估,它提高了效率,準確性和生產力,這對藝術家來說非常重要。同時,高度智慧化的藝術情境也是人類更好認識自身的一面鏡子。在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同頻共振的趨勢下,智慧型藝術商業將極大滿足人類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憧憬,也將為人類創造出一個美麗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