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永偉

孫軍科
1980年出生于河北晉州。高中初涉書法,一發不可收拾,幾近癡迷。后因所學、所從事的專業為建筑設計專業,故而對書法的結體、線質更加敏感。習書從《麻姑仙壇記》《石鼓文》《圣教序》等楷、篆入手,并以《好大王》《禮器碑》向隸書過渡。
為了開闊眼界、提升書藝、增強個人的文化底蘊,多年來,軍科常拜訪于各地書法名家求教,并曾多次進修于中國書協、中國人大、河北大學、早稻田大學等書法課程及漢語言文學、西方美術史、歷史等體系課程,虛心學習的基礎上,皆能“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013-2018年間,軍科先后在多次書法展覽中入展、獲獎。入展河北省書協舉辦的“河北省首屆篆書展”、首屆“佛都墨韻——佛文化金石拓本書畫藝術品展”、云南省書協舉辦的”首屆爨體書法大賽” 、書法報社舉辦的“書法報首屆道德經全國書法現場大展賽” 、河北省書協舉辦的“河北省首屆農民書法展”、首屆“華珍閣”杯“金剛經”全國書法作品展、全國第五屆顏體書法展,在河北省宣傳部舉辦的“翰墨抒懷、凝心聚力”河北省新聞界書畫作品展獲三等獎,在石家莊市食安辦、教育局、藥監局舉辦的“食品安全書畫大賽”獲成人組特等獎。
身為土生土長的北方人,孫軍科的書法風格無疑充滿了傳統文化浸染過的脈絡。他的書法學習和創作,來自于自身的人格修養和豐富的學識閱歷。那錯落有致的線條語言,那略帶回音的墨彩波瀾,是屬于孫軍科自己的人生足跡,鏘鏘然邁向書以載道之境。春回大地時,小樓又東風。軍科的書法法乳漢魏,筑基于兩行經典碑刻。并潛心研習篆書。遙想古人,冶煉性情,入紙云煙,界破時空,漸有自己氣象。啟功先生說過:“風氣囿人,不易轉也。一鄉一地一時一代,其書格必有其同處。故古人筆跡,為唐為宋為明為清,入目可辨。”不同歷史時期的書家書風相近者在在皆是,然若要有所成,必然在深入傳統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面貌,軍科雖為企業負責人,深諳此理,努力踐行。

孫軍科曾說:“善學者,擇取自己所需要的那份營養,它需要知彼知己。知彼,是識得古人的妙處;知己,是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自己缺少什么而又能夠吸收什么。知彼知己是一個集合點,它不靠邏輯推理,全憑直覺。直覺又是一個不斷調整、發展的過程。我的目標是隸書,但我要用篆書的線質、草書的行列、楷書的結構、行書的嚴謹來武裝隸書。”通過獨特的用筆、溯古的線質感,變化莫測的筆勢和結體,再加上豐富的行間關系,孫軍科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字內空間分割的自由度,造型往往出乎意料。通篇字形大小變化強烈,線條粗細轉換自然而又對比豐富。在行列方面,行與行之間則疏密不定,又形成了微妙的欹正關系。

從另一個向度而言,書法技法之外,繞不開傳統文化的滋養,“文史不通,筆下空空。”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有言:“美與美術的特點是在形式、在節奏,而它所表現的是生命的內核,是生命內部最深的動,是至動而有條理的生命情調。”軍科幾乎把所有業余時間都用來讀書,文史哲全面涉獵,并創作詩詞。深具書齋式的人文素養,又有四方游歷后的人生胸襟,所以,他的筆墨里有內容,有形式,有歲月,有人生,有無可替代的人文追求和鮮活的書寫語境。讀來自有一種“老友久不見,相邀話當年。小雪臨夜靜,大風滿空山”的詩情,可以抵御清寒,溫暖身心。
正如蘇東坡不僅是“書無意于佳乃佳”的知名書法家,同時還是曠世文豪、詩詞里手,軍科亦有多重身份。除青年書法追求者身份之外,軍科還是閱歷豐富、才華出眾的實業家,肩荷起作為當代有愛心的創業人應有的社會責任。泰戈爾說:“你今天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會變成光,照亮你的路。軍科的懷揣夢想與現實艱辛,在泰戈爾的話中得到了應有的安慰和詮釋。
流年似水,似水流年。人生的月份牌在歲月里嘩嘩作響,一唱三嘆。好幾年不見暮春的雨了,遙想之際,小樓又東風,恰如燈下故人,恰如軍科的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