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利娟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在了解如何做好上消化道出血的內科護理之前,我們先從概念上了解一下上消化道出血。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上消化道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上消化道出血就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腸等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出血。
其次,從臨床表現上來看,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種常見的急癥,它的失血量十分大,可在數小時內超出循環血容量的1/5,大量的失血可導致許多癥狀,首先是嘔血和黑便,可以說,嘔血和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現;血容量減少還可引起貧血、急性周圍循環衰竭,嚴重失血患者會產生一系列的休克癥狀,主要表現為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脈搏細弱等。休克致死率較高,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嚴重的表現癥狀。
我們大致認識了上消化道出血的概念和臨床表現,要診斷上消化道出血還需要經過檢查。常規的檢查包括血常規、隱血試驗、尿素氮等,特殊的檢查手段主要包括胃鏡直接觀察、選擇性動脈造影、X線鋇劑造影、放射性核素掃描。在進行檢查時要注意,如果患者處于失血性休克狀態,應及時補充血容量,待血液穩定后再行胃鏡檢查。X線鋇劑造影要在患者停止出血、病情穩定后操作。
對于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方法,經總結后主要為六點:緊急護理、常規護理、藥物護理、飲食護理、心理護理和手術治療。接下來,我們詳細了解一下這些護理方法。
1 緊急護理
緊急護理主要針對大量失血導致休克或肝性腦病的患者,作為醫護人員應注意觀察,休克的患者往往會表現為面色蒼白、精神狀態異常、動作語言異常、四肢濕冷、脈搏細弱。因此,應及時監測患者的血壓、血紅蛋白,當監測到的數值過低時,應及時補充血容量,采用輸入血漿或全血等急救措施。
由于患者的病因不同,年齡也不相同,所要求補充血容量而輸入的成分有很大不同,這就需要醫護人員對患者狀況進行評估,輸入恰當的溶液或血液,在輸液的速度上也要進行控制,比如合并老年人或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輸液時不宜過快,否則可導致肺水腫。
2 常規護理
如果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醫護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常規指導和多種監測。
首先,對于大出血患者來說,頭側位并將下肢抬高,可以避免血液反流堵塞氣管而引起的窒息。及時記錄護理監測結果,包括血壓、脈搏、出血量及每小時尿量,如有必要,可進行中心靜脈壓測定和心電圖監護。
在控制出血、及時止血方面,可應用三腔氣囊管壓迫止血、內鏡直視下止血和血管介入技術,及早控制血液流失,有利于后續治療和患者健康恢復。
3 藥物護理
對于大出血患者來說,藥物的應用主要針對原發病。
3.1 治療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的病因主要是胃酸分泌過多,導致胃粘膜受損。要治療消化性潰瘍,可應用質子泵抑制劑和H2受體拮抗劑。這兩類藥物都能有效的抑制胃酸分泌,對胃粘膜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3.2 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肝硬化的患者會引發食管、胃底靜脈壓力過大,導致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對于此種疾病,垂體后葉素是常用的止血藥物,止血效果較好,但作用時間短,對高血壓病、冠心病的患者不適用。
要注意的是,有肝臟疾病的患者禁用嗎啡、巴比妥類藥物,以免誘發或加重肝性腦病。
4 飲食護理
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個性化的飲食指導。
比如,大出血或休克的患者應禁食,少量出血患者用流食或半流食,如果患者病情有所緩解,可食用較軟的食物。可少食多餐,但一定不能食用粗糙、生硬的食物,以避免消化道再次受刺激出血。在這個過程中,要保證患者的食物既容易消化又有充足的營養,不會對消化道造成更大的負擔又滿足患者日常生活需要。
對于肝臟疾病的患者仍要特殊指導,嚴格控制蛋白質的攝入,以控制病情。
5 心理及環境護理
在護理過程中,心理護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大多數患者對疾病的了解較少,對疾病會有焦慮、恐懼的心理,因此,醫護人員要做到及時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使他們大致了解疾病,對后續治療及花費有清楚的認識,緩解患者的精神緊張,以便做好配合工作。
除此之外,要注意病房環境,保持病房衛生,及時開窗通風,給患者舒適的修養環境,有利于患者保持心情舒暢,盡快恢復。
6 手術治療
在緊急護理及應用藥物無效的情況下,可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同樣要考慮到原發病的問題,對于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的患者和胃、十二指腸潰瘍大出血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手術方式。如果患者有嚴重的潰瘍穿孔、幽門梗阻,應及早手術,降低死亡率。
總結以上護理方法,主要是止血及后續治療,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在這些護理方法中,最容易忽視的就是患者的心理問題,如果醫護人員未及時與患者溝通,可能會導致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對立。因此,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要做到信息互通,通過積極有效的交流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
當然,作為護理人員,應掌握好臨床基本技能,在護理時以專業的態度和技術對患者進行護理,能夠在護理過程中認識自己、改善不足,傳遞給患者“我很可靠”的信息,會讓患者更加信賴醫護人員,維持良好的關系,使患者保持心情舒暢,有利于更好更快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