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娟
介入護理可以理解為介入術后的護理,相較于常規的臨床護理更加專業,需要結合實際介入手術的不同,采用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因此為能夠更好的認識何為介入護理,文章以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治療為例,該介入手術具有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但是對于術后護理有著嚴格的要求,一旦出現護理問題,將會嚴重影響術后的恢復效果,因此需要通過采用介入術后護理,以下是一些具體的計入護理措施:
1 一般的護理措施
一是注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一是在患者由導管室返回病房后,需要對其進行12導聯心電圖檢查,并將該心電圖與術前心電圖進行比較。與此同時,還應持續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一旦發現患者有無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癥狀,需要立即通知醫生進行搶救。二是若患者血壓不穩,需要每隔半小時左右就要測量一次血壓,直到患者血壓逐漸穩定后,再放緩測量血壓的頻率,更改為每一小時測量一次。此外,還應觀察患者尿量是否正常,若患者因不習慣在病床上排尿導致尿潴留癥狀現象,可選擇熱敷、按摩膀胱等方式,幫助患者順利排尿,如有必要,可留置尿管。
二是引導患者作合理的休息與運動:如果患者進行的是經橈動脈穿刺治療,那么在臥床休息時,應注意拆除術側肢體壓迫器,并盡量減少術側肢體的活動。如果患者采用的是經股動脈穿刺治療,那么應注意引導患者多休息,在休息時間滿24h后,再引導患者開始嘗試進行下床活動,作以下簡單的有氧運動,注意要動作緩慢,不要突然的加大力度。
三是做好飲食護理:在患者日常飲食過程中,應引導患者少吃高油、高脂肪、高鹽、高甜食物,日常飲食保持清淡,防止一次吃太飽,可少食多餐,多吃一些粗糧,少喝牛奶、豆漿等容易脹氣的食物,防止患者便秘。同時鼓勵患者多喝水,從而能夠及時將造影劑代謝出去,更好的補充血容量,幫助患者更好的恢復。
2 術肢護理
一是結合不同情況,合理拔除動脈鞘管:如果患者采用的是經橈動脈穿刺治療方式,那么在完成手術后,應立即將動脈鞘管拔除,并采用局部按壓方式,及時止血,然后采用壓迫器加壓進行包扎。如果患者采用的是股動脈穿刺治療方式,在完成手術后,需要等待4至6h,經檢查患者的ACT在150s以內,才能將動脈鞘管拔除。
二是要做好術后的肢體護理:如果患者采用的是經橈動脈穿刺治療,應引導患者抬高穿刺肢體,在術后1h后,需要仔細觀察患者的術側肢體的色澤、指溫、指腹張力等,每間隔15min,都要觀察1次,應叮囑患者在術后2小時內,不能做屈腕動作,但可引導患者活動一下手指。在術后8h后,可將壓迫器以拆除,更有利于患者的靜脈回流。同時在24h內,注意觀察患者的橈動脈搏動情況,一旦發現異常,需要及時通知醫生。
如果患者采用的是經股動脈穿刺治療方式,在將動脈鞘管拔除后,護理人員可以輕輕按壓穿刺部位,持續時間為半小時左右,從而保證能夠徹底止血,然后采用彈力繃帶進行包扎,還需要在傷口位置處防止沙袋,壓迫6至8小時,并對傷口敷料位置進行仔細的觀察,如發現有滲血或血腫癥狀,需要及時通知醫生。
3 并發癥護理
在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治療后,患者有可能還會出現一些并發癥,可針對不同并發癥,做好針對性護理。
一是低血壓癥狀:主要是在將動脈鞘管拔除后,因傷口局部加壓,導致的血管迷走反射所引起的低血壓,因此護理人員可引導進行患者平臥,或者略太高患者的術側肢體,讓患者頭部轉向一側,防止因嘔吐造成的窒息,并幫助患者進行吸氧,給予患者必要的安慰,消除患者緊張不安情緒。
二是心肌梗死:在術后,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及時詢問患者有無異常體驗,比如胸悶、胸痛等,若發現需要及時通知醫生,以免再次引發心梗癥狀。
三是穿刺處血管損傷:在術后需要及時進行壓迫止血,避免出現出血、血腫、假性動脈瘤和動靜脈瘺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