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花
摘 要:寫作是幫助學生完善語言建構與運用的主要途徑。教學中,通過優選時評文章,運用相應的策略:摘記時評,賞析時評,仿寫時評,在時評的學習中提高高中生寫作水平,促進高中生的語文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的。
關鍵詞:本然語文;語言建構與運用;時評策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明確指出“高中語文教學要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語文素養”①。這意味著,高中語文教學應立足于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開展教學活動,使全體學生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根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2017年版)》第4頁對“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素養的定義,要促進高中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養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要主動的對語言知識進行積累、梳理和整合;其次要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腦基本的運用規律;最后形成個體的語言經驗進行溝通交流,以達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這一語言能力建構的最終發展目標。
高中階段語文教學要用本真的閱讀與寫作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應永恒老師在《本然語文》一書中寫道:“本然語文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育的所有環節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②他提出,“本然語文是自然而然的語文,語文本來的樣子”,③用求實、求真、求序、求和、等語文教學理念做引領,用本真的語文教育的所有環節去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當前的高中寫作教學的情況不容樂觀,普遍存在內容不夠充實、觀點不夠理性、語言不夠得當等問題,這說明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培養要加強。應永恒老師說:“語文不是單打獨斗,是可以‘和’的,書本、報刊的很多東西都可以變成人們學習語文的資源。”④為了改善這樣的教學現狀,在教學中引入了“新聞時評”是必要的。把閱讀時評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優選時評文章,并向學生推薦時評文章,用“以讀促寫”的方法,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培養語言的建構和運用素養。
新聞時評,對當前發生的新聞及其新聞中的事實發表作者自己的見解,進行評說的一種新聞體裁。一篇優秀的時評以最獨到的角度直擊社會熱點問題的核心,提出的觀點既新穎又深刻,說理的方式和辯證的思維都非常的有邏輯,這些特點都是非常值得學生學習的。
在教學中可采用以下的策略。
一、摘記時評,積累、梳理和整合
閱讀時評,摘抄時評,從時評文章中積累思想。白居易有言:“文章合為時而著”,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生,要關注當代社會,關注時事,關注熱點,學會在紛亂復雜的社會生活中透過現象看本質,寫出具有時代脈動的文章。韓愈也曾有言,“文以載道”,文章要有思想,有內涵,要言之有物。這就要求學生能夠對社會熱點事件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深刻的認識。寫作中的觀點與見解,來源于思想,思想則來源于每個人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高中的學生的剛剛從感性走向理性,他們的生活天地,生活閱歷限制了他們與生活的接觸。所以說他們對社會生活的觀察與思考,經典的閱讀固然是其中一個方面,而另一方面,筆者認為應該借助于閱讀時評來助力。借助當下媒體的評論,增進對時下的熱點事件的理解與認識。
在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視角之下閱讀時評,主要是積累、梳理和整合。一是,用摘抄的方式,積累獨到觀點與看法,把文章中深刻的觀點摘抄下來并記誦。例如,新華時評的蕭海川先生的文章《戒尺要既有溫度又有刻度》就是針對“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這一事件寫的評論。作者的觀點“戒尺既要有溫度,也要有刻度”。“戒尺上的溫度來自于愛,愛是教育的起點,教育懲戒權就是‘因愛賦權’。”“戒尺上也要有明確的刻度,要讓老師能夠掌握它的限度和力度。”⑤這些觀點深刻且辯證,全面地分析了教育懲戒權的必要性,對于學生來說就是醍醐灌頂,就是一道照進思想的光芒,深化對此事的認知。二是,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把每一類積累下來的材料按照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條目和類別的分類整理。學生可以對文章進行分類,如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文明的傳播,奮斗的意義,生態的建設,家國情懷等各個方面作分類的積累。三是,指導學生利用網絡,到人民日報,中國青年網,人民網等官網,閱讀相關媒體文章。總之,時評文章的聲音代表著社會主流的觀點,充滿著正能量,往往與個人與民族、時代、國家,文化等核心價值觀內容相關,把時評文章作為學習的重點,促進學生形成自己對熱點事件的更深入的看法與觀點。
二、賞析時評,掌握時評特點及規律
引導學生對時評的文章作出點評,領會時評文章中的精華,通過對于時評的研讀,品析,掌握時評文章的特點及規律。
一是賞析作者論述問題的方法。大部分的時評文章屬于議論文,作者在表達自己觀點后會有針對性的論證支撐觀點,如舉例論證,辯證分析,比喻論證等方法。二是賞析文章的思路,結構。時評文一般采用這樣的結構:首先引述熱點事件,引出話題;接著列舉當下反面或正面事件,指出危害或意義;然后從二、三個維度分層論述;最后總結全文,重申觀點,呼應標題。時評的寫作思路和議論文的寫作思路基本相同,都是按照先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步驟行文的。三是賞析文中的材料,以擴充自己的素材庫存。四是賞析評品、鑒賞作者對材料的表述,提高自己對材料的選擇,表述的能力。如賞析《用青春力量托舉一個更加美好的中國》一文,就能學到文中的“中山大學博士生韋慧曉”,“常州技師學院學生宋彪”,“長征七號火箭的科研團隊”,“擔當研發C919的中國商飛35歲以下的年輕人”⑥這些事例。還能學到“不管是在象牙塔里暢想未來的莘莘學子,還是在田間地頭揮灑汗水的青年干部;無論是大街小巷穿行不息的快遞小哥,還是馳騁廣闊市場的老板”這樣的表述。這段文字既有典型的個例,又有概括性的類例,還是多樣性事例。學生既可以從中學習素材,又可以學到精彩的表述。四是賞析時評的語言特點。時評文語言言簡意賅、扼要有力,又不乏生動性。如《用青春力量托舉一個更加美好的中國》一文中,語言整飭,大量使用對偶,排比,項針等修辭。如“國家的命運即青年的命運、青年的命運即國家的命運,擔負起這一使命,青年責無旁貸”運用回環的修辭與短句的形式,語言極有力度,有力地表達著作者的觀點。也有的語言富有時代氣息,貼近生活本身。如“調侃著‘矮窮丑’和‘土肥圓’,艷羨著‘高富帥’和‘白富美’”。對這樣精彩的語言形式做深入地分析、鑒賞、記誦,融合內化,時間長了,這樣的語言形式就會建構成學生自己的語言。
三、仿寫時評,形成個體語言提升語言表達
讓學生多讀書,讀透書,然后根據自己的閱讀,發揮想象力,變換角度思考,很多東西就可以為我所用。學生在學習當中的積累和對優秀文章的賞讀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把這些內容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在語言表達方面有更好的提升,提高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所以,要運用仿寫來完成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一個有效的的途徑。首先,可以指導學生仿寫時評的標題,學習對偶的,化用詩文,運用修辭的擬題方法。如《始于初心,成于堅守》《公平正義的陽光為何普照》等。當然也可以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對一些不太漂亮的時評標題,進行重新擬寫,以培養學生擬寫標題的能力。其次,可以讓學生積累的優秀素材加以運用,有的可以化用時評中積累的素材,有時甚至可以仿用文章的素材,在寫作中運用這些素材,并且運用這些素材的表達形式。如上文引述的《用青春力量托舉一個更加美好的中國》的語句,就可以直接用于文中或化用在方中。再次,學習最簡單精煉的語言直接的表明觀點,積累的語言按照自己的方式整合成自己的語言。例如,這樣的句式就很好:不管是……還是;無論是……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這些關聯詞連接的句式,很能體現語言表達的能力。
總而言之,高中生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素養的養成需要從讀和寫這兩個方面進行針對性的訓練,要讓學生學會在閱讀時評中梳理和整合,并且鑒賞評析,增強理解、分析和評價的意識,進行個性化閱讀。通過時評閱讀與仿寫,使學生在運用祖國語言時有更強的邏輯性,語言表達也更加嚴謹簡潔,真正實現自己的表達需求,構建專屬自己的個性化語言系統。突破一般陳舊性知識的認知障礙,從而收獲自己的語言活動經驗,提高自己的綜合語言認知能力及運用能力,完善自身的語言系統。要讓學生從閱讀時評當中收獲的知識應用與寫作的過程中,以寫作作為交際的核心工具,促進學生語言建構與應用的素養提升。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第1頁。
[2]《本然語文》應永恒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9頁。
[3]《本然語文》應永恒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77頁。
[4]《本然語文》應永恒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02頁。
[5]《戒尺要既有溫度又有刻度》蕭海川著,新華時評.2019年7月12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7/12/c_1124746217.htm
[6]《用青春力量托舉一個更加美好的中國》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 李群著18-12-09http://pinglun.youth.cn/ttst/201812/t20181209_11808926.htm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立項課題“基于‘本然語文’的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養成策略的研究”的論文成果。課題編號為:FJJKXB18-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