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晶瑩
摘要:目的:分析婦幼保健中母乳喂養的護理方法與效果。方法:以92例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產婦為研究對象,應用便利抽樣法對入選產婦進行分組,對比組(n=46)及研究組(n=46)產婦均接受常規護理,同時為研究組產婦提供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結果:研究組純母乳喂養率明顯高于對比組,混合喂養率低于對比組,2組產婦產后純母乳喂養率以及混合喂養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產婦人工喂養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組產婦產后乳頭破裂疼痛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21.74%,研究組產婦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8.70%,2組產婦產后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經對比差異顯著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婦幼保健中為產婦提供綜合性干預措施有助于提高純母乳喂養成功率,同時還能夠減少產婦母乳喂養相關不良反應,有助于改善母嬰健康。
關鍵詞:婦幼保健;母乳喂養護理;護理干預效果
母乳中富含維生素、鈣、鐵、蛋白質以及脂肪等營養成分,為6個月以內新生兒最佳天然食物,可充分滿足嬰兒成長發育需要,而且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物質,有助于增強嬰兒的抵抗力以及免疫力,母乳喂養還能夠減少產后出血,加快子宮恢復,有益于其身心健康[1]。此次研究以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產婦為研究對象,分析其接受婦幼保健對于提高其母乳喂養成功率所發揮的作用,探討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以92例在我院分娩的產婦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選產婦均具有正常的交流以及理解能力;入選產婦對本研究均有知情權并在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患有傳染性疾病的產婦;哺乳禁忌癥產婦;有視聽障礙產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或者妊娠期高血壓等嚴重合并癥的產婦;中途退出本研究產婦[2]。應用便利抽樣法對入選產婦進行分組,對比組(n=46)產婦年齡19-39周歲,平均(29.3±5.5)歲,研究組(n=46)產婦年齡19-38周歲,平均(29.1±5.2)歲。比較研究組與對比組產婦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為所有產婦提供母乳喂養健康教育,提高其母乳喂養積極性,使其明確早期母乳喂養對于改善母嬰身心健康所發揮的作用,為產婦提供乳房按摩、母乳喂養姿勢等指導,為研究組產婦提供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如下:
1.2.1及早指導母嬰肌膚接觸? 產婦分娩后安排母嬰裸體皮膚接觸,使新生兒腹部、胸部與母親腹部和胸部緊貼,下頜部位與母親乳房緊貼,對著母親乳房移動新生兒口唇以刺激其覓食反射,新生兒吸吮時對其吞咽以及吸吮情況進行觀察并及時進行體位調整,防止影響新生兒正常呼吸,有助于增加泌乳量[3]。
1.2.2為產婦提供母乳喂養指導? 指導產婦取坐位,一手肘部托住新生兒頭部,另一手托住新生兒臀部,面向產婦,食指向下、拇指向上將乳房托起。產婦取臥位時新生兒面向產婦躺下,使其臉頰與乳房貼緊,產婦一手將乳房托起并使之靠近新生兒嘴唇,刺激其泌乳,哺乳過程中應該避免乳頭堵塞新生兒鼻孔以免導致其正常呼吸受到影響,兩側乳房交替喂養,防止乳房吃偏。哺乳完成后 指導產婦將新生兒抱起并趴在肩上拍嗝,防止新生兒出現溢奶或者脹氣等現象。
1.2.3加強心理疏導? 產婦產后需要適應角色轉變,同時還需要進行母乳喂養,會導致產婦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以及精神負擔,部分產婦存在乳頭凹陷或者平乳頭等現象,無法順利進行母乳喂養,會加重其焦慮、緊張等情緒,影響產后順利泌乳,護理人員必須對產婦加強心理疏導,通過與其交流的形式了解其心理問題,鼓勵產婦將內心負面情緒釋放出來,避免不良心態對正常泌乳產生阻礙作用,建立并強化其母乳喂養信心[4]。
1.3評價指標
(1)比較2組產婦產后純母乳喂養、混合喂養以及人工喂養等情況;
(2)統計和比較2組產婦產后乳頭破裂疼痛、乳房腫痛以及乳腺炎等不良反應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此次研究進行數據資料分析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包,表示計量資料,(n,%)表示計數資料,以t、2檢驗比較組間差異,若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2.1比較2組產婦產后喂養情況? 研究組純母乳喂養率明顯高于對比組,混合喂養率低于對比組,2組產婦產后純母乳喂養率以及混合喂養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產婦人工喂養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比較2組產婦產后不良反應情況? 對比組產婦產后乳頭破裂疼痛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21.74%,研究組產婦總發生率為8.70%,2組產婦產后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經對比差異顯著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母乳中牛磺酸、礦物質、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以及乳鐵蛋白等含量豐富,能夠滿足新生兒對熱量以及各種營養物質的需要,母乳喂養同時還能夠使疾病感染率得到有效降低,可抑制腸道病菌滋生,同時還能夠促進其腦部以及心智發育。此外,母乳喂養還能夠加快產婦乳房血液循環,顯著降低乳房疼痛、乳腺炎等不良反應發生率,還有助于取得理想的產后出血預防效果,能夠加快子宮恢復,減少鐵質流失,促進新陳代謝,進而加快其產后恢復。
為產婦提供母乳喂養等綜合指導,有助于使產婦了解和掌握母乳喂養技巧,提高其母乳喂養成功信心,可幫助新生兒培養正確的吸吮并增加產婦泌乳量,使產婦泌乳始動時間得到明顯縮短,為新生兒提供充足的營養并為其身心健康提供保障。母乳喂養還能夠顯著降低嬰兒中耳炎、腹瀉以及感染發生率,使新生兒抗病能力得到明顯增強。母乳中富含氨基牛磺酸會議及半胱氨酸,有助于促進新生兒智力以及腦細胞發育,吸吮還能夠促進語言能力發育。母乳喂養還能夠增強新生兒安全感并增進母嬰感情,對其身心發育均可產生積極作用[5]。
此次研究中,研究組純母乳喂養率明顯高于對比組,混合喂養率低于對比組,2組產婦產后純母乳喂養率以及混合喂養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產婦人工喂養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組產婦產后乳頭破裂疼痛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21.74%,研究組產婦總發生率為8.70%,2組產婦產后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經對比差異顯著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婦幼保健中為產婦提供綜合性干預措施可使純母乳喂養成功率得到明顯提高,有助于降低產婦母乳喂養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對于改善母嬰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均可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陶施嫄.針對性護理干預對初產婦母乳喂養成功率的影響評價[J].飲食保健,2019,6(1):238.
[2]王蕾.護理干預對剖宮產術后母乳喂養的影響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4):169.
[3]權娟,薛瑩瑩,雷李霞,李世敏,等.對母乳喂養的護理干預效果研究[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2):97.
[4]張丹.全程優質護理干預用于提高產婦產后純母乳喂養率及哺乳技能的效果評價[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9):199.
[5]閆華.分析產后個性化護理對產婦產后母乳喂養、生活質量的改善效果[J].健康前沿,2019,28(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