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財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塊主陣地,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所在。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將兩者孤立起來,結果事倍功半。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笨梢婇喿x與寫作密不可分,只要我們找到兩者的結合點,舞好兩柄“利劍”,相信就能“雙劍合璧,威力劇增”。自己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寓閱讀于寫作,把對寫作的感悟貫穿于課文理解,把對課文的理解運用到寫作實際,從四個方面著手,讓閱讀與寫作在課堂教學中共振共生,同步提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立意——以小見大
教學課文前先引導學生從剛學的作文范例《我家的家電》入手分析,這是“改革開放30周年”話題下的一篇優秀作文,內容大致是這樣的:1982年我家擁有了全村第一臺14英寸黑白電視機,全村男女老少擠到我家看電視。1985年,我家添置了全村第一臺14英寸彩電。1991年,我家花了近2000元裝上了國家優惠補貼的公用電話,建起了全村的“信息平臺”,奶奶成了村里的聯絡員,1997年,我們村里98%的人家安上了電話,幾乎全村的人家看上了彩色電視。更不用說電風扇、電飯煲等小家用電器了。
2002年,母親買了臺洗衣機,后來買了冰箱、電動車,2006年購買了享受國家補貼的空調。如今,我們村是村美、民富、人和諧,這一切都是源于改革開放。
學生重溫內容后,教師明確“改革開放30年”,這個話題很大很寬,容易寫的大、空、虛,作者化大為小,采用以小見大的手法,按時間順序寫出我家家電的變化,結尾點題“這一切源于黨的改革開放”,這樣安排內容充實,主題突出。
在學生理解了這篇習作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走進課文。學生讀課文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之后,教師明確這篇文章也采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寫得是生活小事“剃光頭”,引發的卻是社會大問題“有權就?!钡乃伎?。教師用較慢的語速引領學生整理課文內容:
小——理發師——握刀——拒絕理頭
大——當權者——掌權——辦事沒門
這樣學生很輕松的掌握了課文內容與主旨,進而理解了為表達這一主題使用的寫作手法。
二、選材——旁征博引
這一環節依然從學生較成功的作文《誠心可貴》入手,讓該文的作者向全班同學詳細說明自己為論證“誠心是可貴的”所使用的材料后,幫助學生分析這篇習作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充分使用了事實論據與道理論據。在這之后教師讓同桌商量并梳理本文引用的材料,教師明確歸納:
留發不留頭——《頭發的故事》——石達開的對聯——古代的髡刑與許多國家的罪犯剃頭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比較熟悉時,教師提出:“刪去課文一、二、四段可否?”學生充分討論交流后,教師提示,刪去也能構成一篇文章,但內容單薄。雜文就該雜一點,就像電視劇情節離奇曲折能引人入勝一樣,同樣寫文章旁征博引,才能給人豐富的信息。理解完文章后讓學生再次回到習作《誠心可貴》,感受旁征博引的力量,進而明確寫文章,尤其是議論文是要通過典型例證來充實內容,增強論證力度的。
三、結構——虎頭蛇尾
這篇文章有一個很好的篇章結構訓練點,教學時先拿本單元剛學的兩篇文章《拿來主義》《我若為王》的結構引導學生遷移:《拿來主義》先以很長的篇幅(6段)寫“閉關主義”“送去主義”的危害,后用4段寫“拿來主義”;《我若為王》用大量篇幅想象“我若為王”的光景,最后2段才寫“我若為王”的本質。這篇文章共兩部分,每部分用“空行分段”的標志隔開,文章結構相當清晰,要訓練學生觸類旁通的能力,更要學生把學到的這種結構運用到寫作中,因此,這一步的教學,我設計的很充實,首先要求學生直觀觀察本文的段落結構,把握文章虎頭蛇尾的結構。其次進一步明確這里的“虎頭蛇尾”就是我們常說的鋪墊。最后講解鋪墊的特點并舉學生熟知的課文——朱自清的《背影》來幫助理解。鋪墊是為主要人物出場或主要事件發生創造條件而著重描述渲染、進行陪襯的一種表現手法。作者盡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著眼點卻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例如:《背影》一文,文章開頭寫家境貧窮,“父親”差使交卸了,祖母死了,“父親”變賣典質,安葬了祖母,家境十分貧寒。接著又寫到“父親”親自到車站送別,和車夫講價錢,上車給“我”占座位,并幫我鋪好大衣等四件事。作者寫這些要表達的意思有二,一是要告訴讀者家里這樣窮,可是“父親”還是讓“我”穿好,從后文作者交代自己的皮大衣證明這一點。同時也告訴讀者,“父親”作為一家之主,生活壓力這么大還是不顧一切來照顧“我”,可見“父親”對“我”是怎樣一種感情。實際上作者寫這些時,自己感情也已在醞釀蓄積,帶動讀者醞釀蓄積感情,待到寫父親蹣跚過鐵道,爬上爬下去買橘子給“我”解渴時,“我”感激“父親”,理解父愛這種激動的心情就一發而不可收。作者感情進入高潮,作品內容也進入高潮。這就是鋪墊的效果。文學作品運用鋪墊手法,往往能增加文章的深度,使人物形象更鮮明,主題更突出,引導學生在以后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種手法。
四、語言——自然幽默
雜文語言總的特征是諷刺幽默,本文語言在旁征博引談天說地中,加以諷刺批判。教學時,讓學生各抒己見談自己喜歡的語言,互相交流。為更好理解文章幽默的語言風格,在品味課文語言前找好文章《人與路》,讓學生從中體味幽默的語言風格。之后要求學生自擬題目寫一段語言幽默的語段,這些為學生所喜愛的語言運用于自己的寫作中也是得心應手。
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生們很好地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我也覺得比以往的上課輕松快樂,有情趣。這使我不得不靜下心來反思語文教學,以前從來都是閱讀是閱讀,寫作是寫作,兩者互不干涉,這不僅違背了語文教學的規律,也割裂了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并使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變得枯燥無味,從而讓學生失去了興趣。
這堂課使我再次領悟到閱讀與寫作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都不可缺少,也不可割裂,無論離開哪一方,語文教育就會失去平衡。閱讀與寫作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是互滲互補,相得益彰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和借鑒,寫作是閱讀的升華和創造,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體,并且有機統一在語文教學之中,二者之間有著互動性、滲透性、互助性。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把閱讀與寫作融為一體,努力使閱讀與寫作形成良性互動關系,從而構建一種將讀和寫的能力培養融合起來的語文教學新模式:以閱讀幫助寫作,以寫作促進閱讀,做到讀中有寫,寫中有讀,努力培養學生較高的遷移能力和學以致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