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情
【摘 要】外科手術是一種常見的臨床手術,因此外科手術的一些臨床癥狀不容忽視。尤其是術后疼痛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心理痛苦。由于疼痛難以忍受,很可能引起其他疾病,導致術后感覺神經反應嚴重。由于人神經中樞和周圍敏感神經的作用,使患者術后疼痛加重。因此,在這一研究領域,臨床麻醉被廣泛應用于緩解患者的疼痛,抑制中樞神經和神經元的中樞傳遞。達到穩定鎮痛和超前鎮痛的效果。
【關鍵詞】外科手術;疼痛
在外科手術中,疼痛是患者面臨的最大問題,也是醫務人員最關心的問題。隨著疼痛的加重,手術后期患者的安全更加重要,因此為了有效地恢復患者的健康,減輕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緊張和焦慮,應將疼痛癥狀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藥物麻醉解除病人的疼痛,其次便是一些基本的護理方式。在過去的護理方案中總結了一些可行的經驗,在減輕患者痛苦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手術風險,大大提高了手術成功率。為了讓人們更加廣泛的了解關于緩解外科手術患者疼痛的方式,下面來對其進行一定的講解。
1 基本護理
1.1 心理護理:由于骨折的突然傷害、劇痛和肢體功能障礙,患者容易產生緊張和恐懼,害怕手術和殘疾。積極的心理因素直接影響骨折愈合。護士要穩定病人情緒,傾聽和滿足病人需求,多與病人溝通,尊重和照顧病人,提供精神慰藉,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1.2 飲食護理:骨折出血持續時間長的患者,因傷需要足夠的營養進行骨折修復。中醫認為“食療勝于藥物治療,藥補勝于食補”,故本病注重飲食護理。在飲食護理過程中,應根據三要素原則,采取八種不同的辨證護理模式,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法,選擇氣味適宜的食物進行護理,使氣血旺盛,筋骨濕潤。補腎的主要食物是枸杞、桃仁、桂皮等,加一些黃芪、當歸等調氣養血。
1.3 并發癥的護理:由于術后患者短期內不能下床,生活不能自理,除了一般護理預防壓瘡外,護理人員還需注意觀察肢體血液循環、背動脈脈搏、皮膚溫度、疼痛感、運動等,注意對神經損傷、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的發生,及時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老年人還應預防跌傷性肺炎、尿路感染和應激性潰瘍等。
1.4 輔助治療的護理:在康復鍛煉的同時,還可以活血化瘀。此外,部分患者采用紅外線照射、熱水浴、低頻磁場、低頻電刺激結合理療、針灸、按摩等傳統療法,增加局部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有利于紅腫吸收和愈傷組織的形成。中西醫結合與康復鍛煉相輔相成,能促進骨折愈合和康復。
1.5 功能鍛煉及康復指導:早期正確的功能鍛煉能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使手術達到預期效果。在患者入院后應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說明早期鍛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康復教學知識和技術必須傳授給患者及其家屬。根據患者個體差異,制定階段性目標,實現短期目標,提高患者積極性。此外,功能鍛煉也是中醫藥的治療方法,尤其對于骨折術后的康復非常重要。它應該基于當前的職能和組織水平。由少到多,由易到難,靜態運動配合靜態姿勢進行運動練習,室內外結合原則。
2 鎮痛方法
2.1 多模式鎮痛
鎮痛藥物與不同的鎮痛技術或機制結合,可以作用于不同的疼痛傳導途徑靶點,發揮鎮痛的相加或協同效應,從而降低每種藥物的劑量和副作用,這種方法稱為多模式鎮痛。在日常手術和創傷小的手術中,大多數患者可選擇使用單一藥物或方法止痛。多模式鎮痛是術后鎮痛的基礎,尤其是對于中大型手術。常用的方法包括超聲引導下的周圍神經阻滯聯合局部麻藥浸潤;周圍神經阻滯和/或局部麻藥浸潤+非甾體抗炎藥或阿片類藥物或其他藥物聯合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和/或非甾體抗炎藥和阿片類藥物及其他全身(靜脈或口服)藥物的聯合。具有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包括阿片類藥物、曲馬多和非甾體抗炎藥,應聯合使用。術前應用普瑞巴林或加巴噴丁、特異性COX-2抑制劑、a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和氯胺酮也可減輕術后疼痛,并具有阿片類藥物的節約型和抑制中樞或外周疼痛敏感。但目前術前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是否能阻止中樞性敏化尚待證實。術前應用硫酸鎂、腎上腺素局部麻醉、堿化局部麻醉等方法可以增強術后疼痛緩解或減少術后阿片類藥物的用量,但其療效及適宜的劑量配伍尚不確定。
2.2 局部麻醉
局麻藥局部給藥包括切口局部浸潤、周圍神經阻滯和椎管內給藥三種方法。術后早期不使用抗凝劑、抗血栓藥物,且無出血傾向的患者,術中如采用硬膜外麻醉,術后可采用硬膜外鎮痛。硬膜外鎮痛效果確切,術后停止過度應激反應更為徹底,有助于預防心臟缺血或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局麻藥聯合高脂溶性阿片類藥物是硬膜外鎮痛常用的方法。硬膜外鎮痛具有脊神經鎮痛平面,但很少引起枕大孔以上腦神經的不良反應。早期使用抗血栓藥物的患者不使用椎管內鎮痛。
術后切口局部浸潤可明顯減少鎮痛藥的使用,但需手術配合。超聲引導下周圍神經阻滯單獨或聯合應用NSAIDs或阿片類藥物是肢體術后鎮痛的主要方法之三。
2.3 全身給藥
(1)口服。
適用于有意識、無胃腸道手術及術后胃腸功能患者,術后輕、中度疼痛的控制;可采用其他方法(如靜脈)鎮痛后繼續口服鎮痛;可作為多模式鎮痛的一部分。口服給藥無創,使用方便,可由患者自行服用。然而,由于肝和腸的“過濾效應”,以及一些藥物與胃腸道受體的結合,生物利用度不同。
(2)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胸膜或腹腔注射
肌肉注射的效果比口服快,但注射疼痛、單次注射大劑量等副作用明顯。反復給藥容易出現鎮痛盲區,不建議用于術后鎮痛。
(3)經絡注射
單次或間斷靜脈給藥適用于門診手術和短期手術,但藥漿濃度峰谷比大,鎮痛效果不穩定,術后需持續疼痛者應及時給予連續靜脈給藥:等滲鹽水或葡萄糖溶液稀釋后連續給藥。
2.4 病人自控鎮痛(PCA)
PCA是最常用、最理想的術后鎮痛方法,適用于中重度術后疼痛。
上面是關于緩解外科手術患者疼痛的相關介紹。
參考文獻
[1]白慧平.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2,12(7): 2029.
[2]許志華.護理干預對普外科術后疼痛的影響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版),2011:14.
[3]盧華萍,毛慧萍.普外科手術后患者疼痛的心身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09,16(2):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