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慧 楊丹 耿潔
摘要:目的:觀察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臟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后康復的影響。方法:我院急診科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心臟驟停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心肺復蘇康復中是否給予急診護理干預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30例:未行急診護理干預)與實驗組(30例:行急診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患者入院護理干預2h后平均動脈壓、心率等相關數值均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入院護理干預24h后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入院護理干預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心臟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康復中急診護理干預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護理干預效果。
關鍵詞:急診護理干預;心臟驟停;心肺復蘇;康復;影響
心臟驟停指個體心臟突然停止心臟射血,心臟射血該生理機能突然停止可嚴重危及個體生命,心肺復蘇為心臟驟停患者臨床常用搶救手段,但是由于心臟驟停患者原因不確定,心臟驟停患者心跳恢復后可存在一定的風險,相關危險因素若未及時給予有效干預可影響患者預后,甚至致使患者死亡[1]。近些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心臟驟停患者心肺復蘇相關操作進行了規范,但是相關研究學者提出心肺復蘇后護理干預也可影響患者預后,本次研究為論證心臟暫停患者心肺復蘇后康復中急診護理干預重要性,比較我院急診科2018年1月-2019年1月30例心臟暫停心肺復蘇康復后未行急診護理干預患者與30例心臟暫停心肺復蘇后行急診護理干預護理干預前后平均動脈壓、心率等相關數值以及單位時間預后,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實驗組30例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比例為1:1,年齡在28歲至70歲,中位年齡為(45.12±1.12)歲,病程在0.5h至3h,平均病程在(2.04±0.12)h。心臟驟停病因:有16例為急性心肌梗死,有6例為急性腦出血,有8例為心力衰竭。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比例為8:7,年齡在28歲至72歲,中位年齡為(45.11±1.14)歲,病程在0.5h至4h,平均病程在(2.01±0.15)h。心臟驟停病因:有14例為急性心肌梗死,有6例為急性腦出血,有10例為心力衰竭。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各方面資料數值不存在統計學差異,不具有可對比性,P>0.05。
1.2病例選擇標準
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入院時均出現心臟暫停,醫護人員均參考世界為什組織WHO制定的心臟暫停相關規定行心臟復蘇,醫護人員實施心肺復蘇后,所有患者均恢復心跳,醫護人員向患者、患者家屬闡述本次研究目的、內容,在征得患者以及醫院倫理會同意后實施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排除心肺復蘇搶救無效,死亡患者。(2)排除合并精神系統功能異常患者。(3)排除合并交流障礙患者。
1.3方法
1.3.1對照組:患者均行常規護理干預,(1)醫護人員在確保患者氣道通暢的情況下行心肺復蘇,患者心跳恢復后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以及意識恢復情況。(2)醫護人員根據氣溫變化情況,適當調整病房內溫度,并定期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從而緩解室內環境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刺激,根據晝夜交替,調整室內光照,從而為患者創建良好的休息環境。除此之外,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家屬介紹患者病情,限制患者家屬探視次數,根據患者相關營養監測結果腸內營養支持或腸外營養支持。
1.3.2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急診護理干預:(1)患者恢復心跳后應給予持續心電監護,護理人員每隔2h巡視一次,觀察患者體征、癥狀,以保證護理人員可及時察覺室性早搏、傳導阻滯等異常癥狀,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除此之外,患者血壓收縮壓應控制在90mmHg-100mmHg,舒張壓應控制在60mmHg-70mmHg。為保證患者處于亞低溫狀態,護理人員應為患者加蓋棉被,并保證患者取平臥位。(2)完善呼吸道管理,護理人員應了解患者呼吸節律,對于長期行呼吸機輔助治療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定時給予患者氣道濕化處理,在氣道濕化期間密切監測患者呼吸功能。除此之外,護理人員在嚴格按照無菌操作的要求實施呼吸機相關操作的同時,應循醫囑預防性給予抗生素,避免患者出現呼吸道感染、氣胸、肺水腫等呼吸道異常病證。(3)患者病情穩定后,護理人員在觀測患者各項生命指癥的同時應觀察患者皮膚溫度、顏色、外周靜脈充盈情況,定期協助患者清潔患者皮膚,幫助患者翻身,從而避免患者低灌注狀態發生壓瘡。(4)在行腸內營養支持以及腸外營養支持的同時,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飲食護理,使用生理鹽水以及無菌棉簽對患者口腔進行清潔,從而避免患者發生口腔感染。待患者意識恢復,病情穩定,護理人員應囑患者家屬為患者烹調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1.4觀察指標
(1)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入院時、護理干預2h后平均動脈壓、心率等相關數值變化情況。
(2)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入院護理干預24h后總有效率,顯效:患者各項生命指征恢復正常,精神狀態良好,未出現不良反應。有效:患者各項生命指征明顯改善,精神狀態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未出現不良反應。無效:患者各項生命指征不佳,出現胸部不適、反應遲鈍、記憶減退或肺部感染等不良反應。
1.5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結果相關數據使用SPSS21.0軟件包進行處理,結果中診療資料中相關以(χ±s)表示的平均動脈壓、心率等相關數值其相關計量數據用t 檢驗,結果中以(%)表示的單位時間預后情況其相關計量數據用χ2檢驗,P值低于0.05表示各項數據具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平均動脈壓、心率等相關數值變化情況,具體情況(見表1),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2h后平均動脈壓、心率等相關數值經T值驗證,明顯優于對照組相關數值且差異明顯。
2.2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24h后病情改善情況,具體情況(見表2),實驗組共有2例患者干預無效,有1例出現胸部不適,有1例反應遲鈍。對照組共有7例患者干預無效,有2例出現胸部不適,有2例反應遲鈍,有1例記憶力減退,有2例肺部感染。
3討論
心臟驟停患者若未及時得到有效治療,患者可因全身臟器組織缺血缺氧死亡,對于心臟驟停患者首要工作是行心肺復蘇,一般情況下,對于心臟驟停心肺復蘇患者護理人員在為患者創建良好病房環境的同時持續監測患者各項生命指征,從而預防患者心臟驟停心肺復蘇干預后各項生命指征出現較大波動[2]。心臟暫停心肺復蘇患者常規護理與急診護理干預相比,護理人員忽視對患者心、肺等重要臟器功能監測及皮膚護理、飲食護理,心臟暫停心肺復蘇患者康復中急診護理干預中護理人員完善呼吸道管理,從而避免患者心臟暫停、心肺復蘇對患者肺臟細胞功能的損害[3]。待患者病情穩定后給予患者皮膚護理以及飲食護理干預,在降低患者壓瘡發生率的同時改善患者軀體營養狀態,促進患者機體恢復[4]。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2h后平均動脈壓、心率等相關數值均優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24h后總有效率為93.33%,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綜上所述,心臟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后康復中急診護理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江孝丹.急診護理對心臟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后康復情況的影響分析[J].飲食保健,2017,4(19):220-221.
[2]鐘南媛,楊娟娟.對進行心肺復蘇的心臟驟停患者實施綜合急診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6):266-267.
[3]石艷云.急診護理對心臟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后康復情況的應用效果分析[J].養生保健指南,2017,21(40):88.
[4]劉金會.對進行心肺復蘇的心臟驟停患者實施綜合急診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