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靚
【教案背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說“屏”》是一篇介紹中國傳統工藝文化的說明文。在教材處理內容取舍方面,我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訓練他們提取篩選信息的能力,了解基本的說明文文體特點;二是圍繞“巧”字,通過品“屏”的“巧”和寫法上的“巧”,感受屏的文化魅力,從而體會作者對傳統工藝文化的鐘愛之情,激發民族文化自豪感。為了將傳統文化的熏陶貫穿進入課堂教學,為此,設計了如下的教學。
【教學課題】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5課《說屏》
【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正如教參所言:“本文是一篇比較輕松、隨意的小品式的說明文。”因此,我們很難說它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所有知識的介紹都是在作者敘述中娓娓道來的,每一個內容之間的過渡自然,沒有刻意的安排,有的只是行云流水的自然貼切。這樣的敘述無意間拉近了作者和讀者的情感距離,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作者所呈現給我們的美感世界,心底油然而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敬意與將其發揚光大的決心,這也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2.教材的處理:這篇課文特點鮮明,作為教學內容來看,不能把它當作說明文來處理,教學中除了重視語文的工具性,強調訓練學生的閱讀概括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還要挖掘文本人文性的東西,即品味“屏”背后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然而屏的現狀是,它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教師應該提供一些圖片和資料,幫助學生體會屏背后的文化內涵,從而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目標】
1.了解屏的相關知識。
2.引導學生掌握屏風的主要功能和美感所在,體會作者情感。
3.通過資料補充,激發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和民族文化自豪感。
【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屏風中功能與美感上的“巧”
教學難點:理解屏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教學過程】
一、解題《說“屏”》
1.引入課題,出示杜牧《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标淌狻朵较场贰按猴L悠揚欲來時,小屏閑放畫簾垂?!标處椎馈杜R江仙》“酒醒長恨錦屏空,相尋夢里路,飛雨落花中。”,詩歌富有文化內涵,而文化往往能激發起人們的審美情趣。詩詞中的“畫屏”“小屏”“錦屏”都在我們生活中已經不多見了。不過,它能牽動我們幽微的情思,也許,屏風有一天會重新大放異彩。今天我們就從《說“屏”》中去了解屏,感受屏的魅力。
2.讀課題《說“屏”》,說怎么理解呢?引號有何作用?
明確:說:說明,解說,談論等;屏字加引號表示強調。
二、走近屏,了解屏知識。
問題設置:快速瀏覽課文,思考介紹了哪些方面的知識?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明確:作用、種類、設置;分類別,作比較,舉例子等。
三、品味“巧”,體會屏的文化魅力。
1.仔細閱讀第2、3、4段,找一找哪些地方體現了屏的“巧”,請具體闡釋?
預設:學生可能會找到這樣一些句子:
(1)過去的院子或天井中,為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必置一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而且可以擋風。
(2)而空間上還是流通的,如今稱為“流動空間”。小時候廳上來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舊社會男女有別,雙方不能見面,只得借助屏風了。
(3)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藝術上有雅俗之別,同時也顯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經濟與文化水平。
小結:現在我們覺得屏還僅僅是一件器具嗎?對,它不僅具有美感,還飽含著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正如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所說:它具有文化休憩作用。
2.思考作者寫法上“巧”在哪里?
過渡:為了讓讀者感受到屏的文化魅力,作者寫法上也可謂下足了功夫,也可稱得上“巧”。提示:作者是怎樣引出屏的?在語言形式上有何特點?
明確:(1)從情感的角度,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以情緒感染讀者,使讀者更能入情入境地體會屏的魅力。(2)大量引用文言佳句,營造出文化氣息,增添了屏的文化意蘊。
小結:作者從情感的角度,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讓我們了解了屏,還在“巧”中領略了屏的文化魅力。
四、走近作者,弄清寫作緣由
問題設置:我們不禁要問,作者是什么身份?寫給誰看的呢?作者為什么要介紹“屏”呢?
明確:從“研究”這個詞可以猜出作者是建筑專家(補充作者資料)。建筑師、家具師們。對今人使用不得體感到遺憾,于是提出期望,希望今人超越前人,推陳出新。
小結:這是一位多么富有高度責任感的建筑專家??!他讓我們驚嘆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然而本單元只是讓我們撿到了海邊上的幾個美麗的貝殼,與天相接的地方是汪洋大海,我們需要繼續前行,傳承并發揚中華文化。
五、尋找丟失的文化。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國家,像這樣的有較高的審美和實用價值的工藝品不計其數,他們慢慢演變成了一種器物文化,如中國的茶具、扇子、雨傘、陶瓷、編織工藝品等。作為中國人我們為有如此豐富的文化遺產而感到自豪,更有責任把這種文化發揚光大。請同學們任選一種工藝品,寫一段說明,200字左右。
結語: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展現教材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操,激發他們對民族的熱愛,是我們當前正在進行的具有積極意義的教學探索。整個八年級語文教學現代文單元中,還有這樣一些篇目: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端午的鴨蛋》、《俗世奇人》等,正等待著我們對文章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部分進行深層次地研究、探討、實踐,讓中國傳統文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得到真正應有的重視,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教學反思】
從教學設計來看,側重點在品“巧”字悟文化上,此重點在教學過程中還是比較突出的;從學生來看,學生閱讀面和傳統文化素養參差不齊,這個教學方案的的設計對于層次較低學生學起來會有難度,對于傳統文化的感悟是有所欠缺。由此堂課,不得不讓我自省,首先應當廣泛閱讀,為學生做好榜樣,隨時分享閱讀體驗,激發起學生閱讀興趣;其次,鼓勵學生多閱讀,并創造機會交流閱讀,共同提高,提升修養。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王尚文.《走進語文教學之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