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江



摘 要:見微知著,死記硬背“填鴨式”教學絕不是生動鮮活的歷史畫卷全部。關注歷史細節,達到歷史教學終極目的,更可于細微處見真章,培育高尚情感
關鍵詞:課堂教學;歷史細節;難點突破
在日常教學中,對筆者來說,最痛苦的無非是:老師“激情飛揚”“口若懸河”,成為快進中的播報員,而學生則成專業速記員。課堂氣氛壓抑枯燥師生皆辛苦,教學效果江河日下。與此對應的畫風是:鼠標一點,視頻、音頻夢幻呈現;歷史鏡頭、影視橋段穿插其中。……學生亢奮教師瀟灑,但教材嶄新如初,不留多少歷史痕跡。
為何造成如此被動的教學局面?除應試教育等客觀原因外,筆者認為更是歷史學科自身特性所決定。
“史”,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簡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寓意掌管文書記錄。“史,記事者也。”(《說文》)
從上述解釋來看,歷史最大特征應該是“事實的客觀性、呈現的抽象性”,這就決定歷史無法被復制和再現。盡管現行教材從內容編排到色彩呈現更加多樣直觀化。但獲取歷史知識最主要渠道仍是各種形式文字材料。這就需要教師借助合理教學手段,把“死板”歷史彰顯“活”、“真”,使學生由“觀眾”轉化成舞臺的“參與者”。
那又該如何“死去活來”?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葉小兵指出:“歷史要講得真實鮮活,不僅要線索清晰,層次完整,而且離不開細節的支撐?!标P注細節,捕捉典型生動的歷史細節、恰當靈活地運用歷史細節,讓歷史課堂恢復期鮮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靈的魅力。
一、注重導入細節,寓教于樂、自然入戲
細節一:講新航路開辟“文明的鏈接”時,筆者首先拋出一橋段:1521年登基的明朝嘉靖皇帝,吃膩了山珍海味,想吃點薯條、玉米烙卻難于上九天摘星。學生聽后肯定百思不解。筆者最后解釋其中緣由:馬鈴薯(俗稱“土豆”)原產美洲,新航路開辟前我們根本不知道美洲大陸存在,更無聯系交往。故那時亞洲地區根本無馬鈴薯和玉米,皇帝也只能望“薯”興嘆。由此可以拋出相應問題: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美食愿望可否美夢成真?……進而解決新航路開辟的歷史背景、過程、影響。
細節二:歐共體(歐盟)是世界政治經濟形態演變的化石級見證。學習這塊內容,其實學生可以找到很多直觀真實的素材。為避免學生思維太發散,削弱課堂主題,在講授時,筆者在課前提前打出了一幅漫畫:
這是關于“英國脫歐”的一幅政治漫畫,因畫面生動形象,可最大限度把學生關注點統一,進而向學生靈魂拷問:早知如此,何必當初?英國現在提出脫歐,這又反映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出現了怎樣變化?……由此導入本課新課講授也就水到渠成!
二、尋覓關鍵細節,突破難點、深度解讀
因篇幅所限,浩瀚歷史被教材編寫者無限地壓縮成幾個骨架,學生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把史讀死。而歷史細節可以將宏大的歷史角度縮小,以期“窺一斑而知全豹”,正如葉小兵所說“歷史細節……可以以小見大,……還具有啟發性?!?/p>
細節一:人民版必修一“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一課涉及到“內閣制、軍機處”等等相對抽象的概念,單純強行記憶學生是很難真正理解為何這些意味著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強化到怎樣的程度?
在具體教學過程時,筆者向學生及時提供一段史料:
西漢時期,皇帝對丞相待之以禮。丞相謁見皇上之時,皇帝起立,賜丞相座。隋唐時期的官員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員上朝必須站著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連站都不行了,必須跪著。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規定,“大朝儀”須“眾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時跪地時間特別長,以至于都備有特別的護膝。
學生通過閱讀,結合日常生活常識就能意識到:宋代以后,皇帝權威如日中天,曾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等卻“伴君如伴虎”。一個君臣之禮的情景勾畫,使生硬難懂的宏大歷史專題變得易懂又有趣。
細節二:同樣,在講授專題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和發展”時,學生難以清晰理解英德兩國君主立憲區別,為此,教學時筆者在黑板上手畫了一幅:
通過選修物理同學的解讀:S4“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即使“宰相,議會、內閣”開關全合上,只要“皇帝”不準,一切皆為虛妄!“君主事實上專制”的結論就會在學生腦海中形成。對于“一個以議會形式粉飾門面,混雜著封建殘余,已經受到資產階級影響,按照官僚制度組織起來,并以警察來保衛的、軍事專制制度的國家”真實含義亦能表述。
“史由證來,證史一致;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這是歷史學科最主要的特點,在日常教學中,我們需要嚴密思維與邏輯性的史料去分析去概述以達到文字上的教學升華;但我們更應結合學生心智發展特征、“迎合”課堂主體——學生們接受新知識的愛好習慣,在感悟中升華歷史情愫。筆者認為這才是歷史教學中一直在強調“以史為鑒”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陳年冬,劉玉廣.中學歷史課堂應致力于靈魂教育[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1(6).
[]毛經文.微窗眺遠景:用歷史細節打造活色生香的課堂[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3(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