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婷
摘 要:以生態式教育理念為指導的兒童美術教育強調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各個領域相互交融,真正使美術教育與兒童情感、生活緊密聯系。讓兒童通過以心驗之、以身體之、以多媒體技術輔之、以美感經驗整之;并在此基礎上運用情境提趣法、情感體驗法、對話拋接法,大膽進行創造性表現,以對話為核心,在互動評價中進一步深化體驗、感受成功。真正使兒童審美的體驗得到激發,藝術想象得到提升,藝術自我不斷突顯。
關鍵詞:生態式 美術 策略
“生態式教育”是由騰守堯先生首先提出,它借用了生態學的這一術語,是指以一種生態的原理和方法來思考和解釋復雜的教育問題,以生態的方式來開展教育實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策略,使之更有利兒童個性的和諧發展。
生態式兒童美術教育策略包含了感知與體驗、創造與表現、反思與評價等幾個基本的環節,這幾個環節一環連著一環,環環相扣,構成了完整多樣的生態式兒童美術教育活動的過程本文所界定的兒童美術教育策略重點在于兒童美術活動過程的指導策略,包括兒童感知與體驗策略、創造與表現策略、反思與評價策略
一、感知與體驗
每一位兒童都擁有全部的生命體驗和心靈情感,要使兒童和美術教育內容之間建立一種內在的聯系,兒童美術教育必須回到兒童的情感和生活中來,使教學活動與兒童的心理體驗緊密相連。
1.以心驗之,讓兒童的感受和體驗真實化、形象化。
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的內容,引導兒童用心感受生活,讓生活中美的事物在他們的頭腦中有個鮮明清晰的形象,讓兒童的感受與體驗真實化、形象化,是美術活動的開始。
2.以身體之,讓兒童的感受和體驗外在化、形式化。
即讓兒童親身投入生活,調動全身的感官用身體感知一切,在心中產生最為真實地美的情感體驗,為感性生活經驗形成表象和意象打下基礎,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強烈興趣,使他們的創作作品更富有生氣,使兒童的美術表現與生活經驗相統一,使美術教育與情感教育相統一。
3.以多媒體技術輔之,讓兒童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化、立體化。
多媒體手段的不斷介人,可以使孩子有更多機會開闊視野,用欣賞的眼光、審美的態度去發現感受美的信息,使教學更能呈現多姿多彩。讓孩子感受到畫面從平凡到精彩的美的變化,這為孩子表現美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4.以美感經驗整之,讓兒童的感受和體驗多元化、綜合化。
藝術本身是來源于生活的積累,假如將美術教學活動從主題活動中單獨區分出來,孩子沒有一系列前期的經驗累積,就會導致繪畫缺少感受和體驗。兒童的美術活動是在積累了大量相關經驗的基礎上的創造性表現活動。
二、創造與表現
1.情境提趣法——讓兒童在情境化的美術活動中樂于表現。
美術活動的需要教師努力為兒童創設生動、形象的學習情境,使兒童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并引發相應的情感和態度,提高兒童的創作激情與興趣,我們稱之為情境提趣法。
2.情感體驗法——讓兒童在真實的情感體驗中大膽表現。
沒有情感就沒有對美的感受和體驗,也就沒有了美術創造。因此,在兒童美術教學中我們非常注重兒童對生活、對自然、對社會中事物的情感體驗,通過語言、科學、社會、藝術領域的融合,使這種體驗逐步內化為自己的感性認識,并在美術過程中鼓勵兒童大膽將自己的認識表現在美術作品中。
3.對話拋接法——讓兒童在互動交流中創造性的表達自己的體驗。
意大利瑞吉歐艾米利亞在《兒童的百種語言》中提到:“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生態式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對話。教師不僅要善于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還要善于把球拋還給兒童。在“拋球——接球——拋球…”的互動交流過程中,激發兒童的創造潛力。
參考文獻:
1、郭雯著:《回歸童心的兒童美術教育研究》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意大利瑞吉歐艾米利亞在《兒童的百種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