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守紅
摘 要: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日趨推進,“以幼兒為本”、“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幼兒在前、教師在后”、“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在日新月異地沖擊著我們。使我們更多地從“幼兒本位”的角度去思考一日活動的安排,從課程的角度去思考一日活動中集體活動、生活活動、游戲活動、過渡環節的價值和有效性。
關鍵詞:集體活動;生活活動;過渡環節;以幼兒為本;有效性
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日趨推進,“以幼兒為本”、“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幼兒在前、教師在后”、“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也日新月異地沖擊著我們。使我們更多地從“幼兒本位”的角度去思考一日活動的安排,在實施課程游戲化改革之際,以“教師為中心”和注重“灌輸式”傳授知識的傾向仍然存在;一日活動的流程形式化也依然存在;如何融合生發,轉變一日活動中松懶、消極等待的現象,奏響一日活動的有效性等問題,使一日活動與課程游戲化能美麗的邂逅,引發了我們思考和熱議:
一、巧妙融合集體活動與游戲活動并蒂開花
集體活動作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是幼兒獲取知識和掌握技能的一個有效形式,如何讓幼兒在這一活動時間段主動活動、充分活動,使幼兒得到有效的發展呢?省出臺的支架六要求:“每天由教師主導發起的集體教學活動不超過1次;加大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時間”,是為了幫助老師實現“游戲是幼兒基本活動”的理念,讓幼兒有更多的時間去游戲,去自主安排自己的活動,掌控自己的活動。
(一)把握幼兒的關鍵經驗
所謂“關鍵經驗”就是不同年齡段幼兒應該學習和能夠學習的內容。但往往教師在組織集體教學活動時,教師把握的“關鍵經驗”主要依據教師自身的教育經驗,以及在這個經驗基礎上形成的默會性知識。未曾獲知:幼兒獲得的經驗不僅是開展游戲活動的依據,也是其進一步獲取知識、技能的基礎,更是“順應”外部世界的“墊腳石”。《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二)挖掘幼兒的真實興趣
眾所周知,幼兒生發活動主要是受自我需要、興趣所驅使的。幼兒只有求知的興趣才能主動有效的進行學習,經常看到教師在活動導入環節設置“虛構興趣”導致拐彎抹角現象,如: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一個神奇的口袋,猜猜里面有什么?“玩具”“不對”“糖果”“不對”……教師在導入階段注意激發幼兒的興趣是必要的。但我們經常看到許多“興趣”是虛構的遠離幼兒的生活經驗和活動內容的。只有挖掘幼兒真實貼切的興趣才能將學習活動步步深入。真所謂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三)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
此外,提高集體活動的有效性,還應注重開放式的提問。開放式的提問會有效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如:這是飛蛾還是蝴蝶?蝴蝶和飛蛾有哪些異同?通過多種多樣的回答,不僅能引發幼兒交談,促進思考和問題解決,而且能讓幼兒分享想法、觀點、情感和邏輯推理。但在注重問題開放性的同時,還應適時提一些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挑戰性問題,讓幼兒跳一跳才能回答或探索后能解決的更好。
二、巧妙整合生活活動與課程活動相得益彰
幼兒園課程都帶有濃厚的生活化特征,因為課程內容一般來自于兒童的生活,課程實施更是貫穿于兒童的生活。關注生活已出現了革命性的轉變,生活活動是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孩子逐步形成生活自理、與人交往、自我保護等能力。
(一)在區域活動中自主副餐
區域活動是幼兒非常喜歡的一種學習活動,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一種重要教育活動形式。
它賦予了孩子們更多的個體活動空間,幼兒能按照自己的興趣與能力選擇活動的空間,在自由、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最佳方式。而在課程游戲化實施之際,我園能打破以往按點排隊上廁所、吃副餐的機械做法,因班而異自創生活區,在規定的時間段讓幼兒按需所求,自主完成副餐,哪怕是在區域活動時。
(二)在彈性時間中自主服務
“一日生活皆課程”----一日生活的每個環節都有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契機。過去教師在實施課程的過程中重視教學活動的設計和指導,僅把進餐這些活動作為生活衛生習慣的培養來要求,或是重視幼兒園的保育工作為誘餌的進餐服務好。在省課程游戲化的推行下,我園不僅實施了彈性作息時間,還嘗試了一餐兩點由兒童在自己去自主就餐區利用刻度勺取餐配餐的自主服務,并形成習慣。
(三)在常規建立中自主管理
省支架四要求:“……用課程的思路去解決生活問題,盡量減少教師干預,支持兒童制定自己需要的規則,讓兒童嘗試自我服務、自我管理。”通過自助點心和進餐,幼兒能夠主動地學習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學習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學習做事的順序。同時,也學會了分享、輪流、排隊、秩序等內化的社會性發展。
三、巧妙結合過渡環節和一日活動絲絲入扣
《江蘇省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項目實施要求》中指出:要審議幼兒一日生活時間安排,注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注重幼兒的現實需要,減少幼兒的等待時間,給予幼兒更多自發活動的機會,注重動靜交替,形成集體活動、區域活動、日常生活等各類活動科學組合一日活動流程,避免無序化、隨意化和單一化。
(一)過渡環節的巧妙化
過渡環節(即從一個活動轉換到下一個活動的過程),對很多成人和兒童來說,頗具挑戰性。如果教師未妥善安排好過渡時間,兒童可能會擠到一個地方等待,而不做任何事。或者擁擠在廁所間肆意地推擠、斗架、爭搶等。為此,設計巧妙化的過渡環節不僅能減少兒童受挫感和行為問題,而且還可以為兒童學習提供良好機會,適時地進行教育。
(二)過渡環節的游戲化
我們可以根據園所制定的大板塊作息時間表,進行彈性計劃,在過渡環節設計一些有意的游戲小環節,讓他們變成生活課程的一部分。例如:排隊游戲、結對子游戲、疊衣服游戲及節奏感強的兒歌、童謠;和孩子一起制作3-4個區域臨時開放標志,每天放在不同的區域,共商臨時游戲規則,允許先完成上一項工作的孩子去那些臨時開放的區域里玩耍;也可設計一面可以玩的墻,讓孩子可以在墻面上拼圖、七巧板、走迷宮、編織、開鎖……
(三)設計過渡環節精減化
據初步統計:過渡環節大概占兒童一天活動時間的20%-30%,因此,在充分利用好這些時間作為兒童的學習機會外,我們還應盡可能地減少過渡環節的次數。如允許兒童在區域活動時間單獨用點心。又如:為減少等待時間,在即將開展完小組活動進入大組戶外活動時,只要有一些兒童已經準備好了,就可以直接跟老師去戶外活動,而不是等待所有孩子都準備好。
誠然,一日活動中有效教學的方式正在悄然發生改變。一日活動流程的安排是否有效,我們的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去研究、去落實。兒童就是“天生的玩家和學習者”。讓我們不忘初心,回歸自然、本質,重塑有效的一日活動,撥開一切隆重的裝飾和預設,將游戲還給孩子,巧妙整合生活活動和課程活動,這樣才能看到教學有效性背后的生命價值,才能自然地“看見”孩子,“看見”自然的孩子與有效教學的“深度”遇見,才能看見一日活動與課程游戲化的美麗“邂逅”。
參考文獻:
[1]江蘇省課程游戲化群,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第一步支架:改造我們的兒童觀和教育觀.
[2]江蘇省課程游戲化群,江蘇省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項目實施要求(試行稿)20170124.
[3]張暉.江蘇省課程游戲化項目“六個支架”的解讀,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幼教與特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