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霞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常常存在些情況,例如:學生回答問題常與課文內容、觀點、術語相脫節;學生觀察、分析、想象活動經常停留在膚淺階段,難以深入;在討論問題時,往往啟而不發,進展緩慢。造成這些情況的原因很多,認真分析,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未能很好地安排學生閱讀自學未能很好地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活動。要使學生在課堂上能積極主動地投入教學活動中去,培養他們取得獨立、主動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是很重要的,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還應培養學生的閱讀自學能力,讓他們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掌握良好的自學方法。
學生閱讀技能的訓練在語文課中被當成一個重點,但是,在地理學科中,學生缺乏耐心,愿認真閱讀,究其原因是:地理學科的科普性強,專業術語多,對于年輕而又感情色彩濃厚的中學生而言,確實有些枯燥乏味。再者,我們疏于經常性地訓練,但是地理學科也有其吸引人的一面,即理論與實際聯系緊密——它研究的是自然現象、人類生產活動、人類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的關系等實際問題,再加上其邏輯性強,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善于引導,地理閱讀的訓練是會引起學生重視的。
首先,我們知道,興趣是人積極探究事物的認識傾向。穩定的興趣能使認識過程的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能使觀察更加敏銳,記憶得到加強,想象力更加豐富,克服困難的意志得到加強,使智力活動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說:“當學習充滿樂趣時,才更為有效”。“興趣是一種魔力,它可以創造出人間奇跡來”“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會主動探尋,深入研究。
而問題是思維的萌芽,思維的起點,它孕育著極大的智慧潛力。教學中,讓學生置身于問題情境中,致使學生原有的知識和需要掌握的新知識發生沖突,進而“生疑”、“困惑”,從而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師設計問題要具體,就一句話、一段文字,常見現象提出問題,有意識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閱讀資料上來。
通過教師設置問題,促使學生進入閱讀狀態,其目的很單純——尋求問題答案,但是我們的訓練卻不能到此為止,我們還要誘導學生去總結分析,自己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熟知教材體系和新舊知識的聯系,熟悉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和智能發展水平。
吸引學生對地理產生興趣的方法多樣,一堂有趣的引言課、一堂難忘的野外實習課、生動的CAI課、錄像課,甚至任課老師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一表人才,性格幽默風趣等等,老師盡可發揮個人特長,大膽創新,積極嘗試。
其次,閱讀是學生地理學習中獲取各類信息的最重要的基本手段之一。學生每天都在利用書籍、報刊乃至互聯網等媒介學習知識、認識世界、獲取資料。但是“走馬觀花”、不加思考的閱讀 對促進地理知識的掌握是徒勞無功的。根據具體地理事物,確定答題范圍:同類地理事物有它的共性,即一般規律。但每一具體的地理事物,有它的個性。在做問答題時,千萬不能把共性當作個性。例:試述我國新疆及非洲撒哈拉地區降水少的原因。析:影響降水的因素有離海遠近、氣流方向、地形走向、氣壓高低、洋流性質等。
地理課本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主要來源,也是回答地理問題的主要依據。地理課的自學是通過學生認真閱讀地理課本知識,做自學筆記,回答一些問題等途徑實現的。根據地理科的特點,課本知識的難易情況,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生的實際。
高考有其特殊的一面,它關系到學生的前途,所以被學生和家長看得特別重要,往往不能用平常心去面對。在圖幅的閱讀中,許多學生不看圖名、圖例、圖幅內容,倒先看起了相關試題,結果為了盡快得到答案,只看相關部分,缺乏對圖幅的全面了解和掌握。這些問題的出現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知識原理,而是閱讀出現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