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火松
【摘要】中國教育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沒有農村教育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教育的現代化。農村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直接影響到農村社會的變遷與發展。深入探討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的問題,對于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有著深刻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農村? 基礎教育? 問題
一、現行的教育體制制約著農村教育的發展。
應試教育在農村根深蒂固,在國家實行高校全國統一招生考試制度下,更是把農村的中小學生引上了應試的道路。使原本就脫離農村實際的教育走得更遠了。主要表現為重視智育輕視德育和體育;重視考試科目,輕視非考試科目;重視優等生忽視其他學生;重視題海戰術輕視優化教學。農村教育部門的領導在素質與能力之間很輕松地劃上等號,認為能力就是素質。在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只喊口號而無具體的實施方案把體、音、美作為素質教育的檢驗方案。如果某個學生能跳、能跑、能畫、能唱,那么這個學生就是高素質。由于農村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高考制度與城市一樣,使農村教育與農村的經濟發展相脫離。學生輟學或落榜后,很難適應農村生活,更談不上學以致用了。近年來由于社會就業壓力加大,有很多高考進入錄取分數段的考生,為了考上一個分配競爭力強的大學,選擇“復讀”之路。這既是教育資源的浪費,又給考生身體和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壓力。應試教育造成學生思想扭曲、心理障礙、身體素質下降這是世人皆知的事實。由于統考制度這一指揮捧,使得統考成績成為檢驗一所學校質量高低的唯一標準,形成了上級主管。部門向學校要質量,學校向教師要質量,教師向學生要質量的怪圈。現行的中考、高考制度不變革,應試教育就不能被素質教育所取代,教師和學生就不能從應試教育的枷鎖中解放出來。
二、農村教師的待遇不高,激勵機制不合理,造成農村教師隊伍素質不高,影響了農村教育質量。
由于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低、工作條件差,導致農村教師心理失衡,難以集中精力在教學上。很多年輕教師外流,不是往城市調動就是下海,使大量農村教師流失現象嚴重。而留在農村繼續任職的教師隊伍在素質、水平、學歷、師德等方面暴露出的問題日益嚴重。另外,目前很多地方的農村教育激勵機制不合理,鼓勵和獎勵農村教師最好的辦法是將農村任教的教師一級一級地往上調。在鄉村任教取得一定成績的,為了鼓勵其取得的成績,可能將其調往鄉鎮學校,在鄉鎮任教取得一定成績的,可能將其調往縣城學校。因此大部分農村有能力的骨干教師被調走,也影響了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
三、單純的以學校為主要場地的單向教育模式,使學生缺少接觸、了解、認識、適應社會的機會。
學校、家庭、社會是廣大青少年的生活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是現代教育體系的三大組成部分。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學校教育,而影響最廣泛的是社會教育。通過社會教育這一途徑,能夠培養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能夠擴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開闊學生的視野、發展潛力、豐富課余生活。然而農村教育卻忽視了社會教育這一有機組成部分,只看到的是學校教育。學生的教育主要依靠學校的培養,農村學生的家長,文化水平低,文盲偏多。根本不重視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把學校視為“托兒所”,情愿多交錢把未到入學年齡的子女送到學校,為了給自己減輕所謂的“負擔”。總之,農村教育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不能很好地結合,家庭、社會不能給學校以大力支持。彼此間不能很好地溝通等問題的存在也嚴重影響了農村教育的發展。
四、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不協調。
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農村教育并沒有從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一直在沿襲城市教育的發展模式。與城市教育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進度。滿足人們想通過升學來改變學生自身及家庭命運的心理需求。在課程設置和教材編排上以升學為根本目的。片面追求升學率,教育管理部門對農村教育的實際需求考慮較少,缺乏農村特色的普及型教育。教學內容缺乏聯系地方實際,致使農村教育與當地生產和群眾生活脫節。忽視回鄉參加生產勞動的大批中學畢業生對生產知識和技術的需要,致使他們回鄉后不懂得科學種田,也無一技之長,缺乏謀生本領。這就形成了農村基礎教育一枝獨秀。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十分薄弱的局面,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不協調。
五、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
當前,受城鄉“二元結構”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農村出現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其子女大多數留在農村,于是就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留守兒童。所謂留守兒童,是指年齡在
16歲以下,其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鄉,并需要其他親人照顧的兒童。即沒有能夠跟隨外出務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當地農村上學的農村流動人口的子女,因此又稱為“留守子女”、“留守孩”、“留守兒”、“留守學生”等。中國教育報
2004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農村留守兒童至少有1000萬,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逐年增長。由于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及教育條件相對落后,留守兒童的教育存在許多問題,嚴重制約了教育的和諧發展,成為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一個“不和諧音符”。
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不僅關系到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穩定,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要充分協調和發動政府、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共同關注并切實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和發展。
參考文獻:
① 劉華林,謝荷生.關于加強農村初中教育工作的幾點思考【C】.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6,257-259.
② 教育部財務司,國家統計局人口與社會科技統計司,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③ 王菲.論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C】.中國農學通報,2006,2:456-458.
④ 文家庭.我國農村教育的困境【OL】.中國網,200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