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溝通是高校教育和管理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本文結合了當下的時代發展分析了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特征上的變化,以學生的切身情感和高校管理兩方面出發,針對性地從轉換立場,建立有效溝通,塑造引導者角色,多種溝通模式并行多方面提出對新型師生溝通模式的思考,對新形勢下進一步穩固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和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均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 個性特征 新型溝通模式
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和建設者的堅強陣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曾點評了“95 后”大學生:是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當前的世界格局處于激烈變化的情形之中,做好高校的思政工作意義深遠,而溝通則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模式中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兩者通過有效信息的交互,實現思想和情感的傳播,以達到相互理解和意義建構。在高校的場域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是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關系結構,師生間的溝通構成了互動也相互傳遞了文化價值觀,高校的意識形態話語權是通過引導來把控校園輿論。
基于新時期大學生的個性特點,需結合時代特征,分析環境因素,探索新型師生溝通模式,在教師的話語權不斷受到挑戰和沖擊的環境下,進一步把握高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和主動權,提升思政工作的成效性,維護高校意識形態的穩定性。
一、 探索師生新型溝通模式的意義
(一)穩固高校意識形態安全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棟梁,高校是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工作的重要領域,時代的發展造成環境的變遷,也勢必會從方方面面影響青少年的思維模式,作為大學生人生的引路人,與時俱進更新溝通模式,拉近與學生心靈的距離,在其成長道路上及時給予其正確的引導,塑造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養一群有志青年和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才能真正辦好社會主義高校。
(二)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學工隊伍是一座橋梁,肩負著教書育人的責任,也承擔著上傳下達的工作,和學生建立良性的溝通,在獨立的大學校園中給予其幫助,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因代溝而與學生的疏遠,也能真正將校園教育實踐活動的精神內涵傳遞到學生心中,而非強制或敷衍失去其原本的意義。
二、新時期大學生個性特征的變化分析
(一)熱衷運用新媒體,過度依賴網絡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沖擊,西方的文化滲透,當代大學生好奇心旺盛,求知欲更強,部分學生在價值觀并未完全成熟時接觸到網絡信息中大量的多元化價值觀對自身的文化信仰產生質疑和動搖,在師生的溝通中,并不會完全接收對方的信息,教師的話語權大打折扣。同時也因為游戲世界較于現實世界更易獲得的滿足感和新鮮刺激,一部分當代大學生“宅”與“佛系”特征愈發明顯,青春年少卻沾染暮氣,他們多與手機捆綁,于虛擬世界寄托了更多精神需求,而對現實世界更加懈怠且無所無謂。
(二)競爭意識更強,集體意識相對淡薄
大學中95后的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長期處于獨自成長的環境,家庭條件相較優渥,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綜合素質較高,具有開闊的眼界和活躍的思維,個性張揚,向往自由,樂于表現自己,競爭意識強烈,但在集體和團隊活動中漸漸缺乏奉獻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盲目跟風,缺乏獨立思考能力
失去了高考的彈性式壓力,剛進校園難免迷茫不知追求何方,高校中以寢室為單位的抱團和從眾心理更盛,尤其學習活動中,“復制粘貼”更成常態,長此以往會加重學術不正之風,也難以激發大學生獨立自主的創新精神。
二、新形勢下進一步優化師生溝通模式
(一)換位思考法
現階段學生個性鮮明,性格多元化趨向發展,對學校活動積極性退卻,難以領會其精神內涵來肯定自身的價值感,單項傳遞信息往往難以被接受,教師與學生的溝通需要逆向思維導入模式,轉換立場,充分把握一切為了學生,一切圍繞學生的要義,從學生的角度切入事件,再從最合理的角度分析事件,多方立場解釋事件的原委,也請學生轉換立場思考對方的行為的意義,從心境和格局上給予其肯定,疏通,提升,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二)建立真誠有效性溝通
建立真誠有效性溝通需要重新定義學生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作為信息的傳輸者,接受者與調節人,做一個“真實”的人往往可提高談話的效率,并非要走傳統意義的“套路”,現代化的大學校園需要教師的教育模式也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適時袒露自己的心扉,多以自身的故事為例,擺在平等的的立場上從情感上達到共情同理,輸入源源不斷輸出正能量。語言上,避免官話套話和一味的心靈雞湯,措辭間運用技巧,
(三)把握適當的距離,塑造引導者的角色
與學生距離太過親近可能會令學生不以為然,疏遠更會使學生從心理上疏離,做一個有號召力的榜樣,親近且被仰望,對此也需要教師隊伍質量的不斷提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教師本身要不斷加強學習,強化專業素養,堅固理想信念,提升個人魅力,能夠體察到學生的心理動態,在溝通上有開啟,點播的意義,成為一個導師的角色,遇到學生好奇敏感的問題,正面地解釋清楚,不避重就輕,不敷衍遮蓋,傳道受業解惑,幫助他們成長。引導的立場是理解之上還要高一個維度幫助學生了解當下面臨的情景,以及指導大格局下長遠來看怎么做,怎么想才能實現最大成功率。
(四)多種溝通模式并行
師生間語言溝通包括一對一,一對多,除此之外還包括行為的互動。一對一更著重傾聽,交流,疏導,解答,掌握更多的網絡語言拉近距離,關鍵時機化解緊張氣氛,時間根據溝通效果而定。一對多以班會形式居多,注重邏輯性和環節,因一個分支議題耗時太長溝通效果將事倍功半。行為上,共同參加群體活動,注意行為的主動性和過程的互動性,身體力行起到示范作用,也利于增進師生間的情感和信任度。
基金項目:項目名稱:新時期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8RW06ZDB
作者簡介:方淑穎(1993—),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助教,學歷:2017屆碩士研究生,單位:合肥學院,研究方向:想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