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摘 要:學生信息技術水平差異程度顯著,是目前信息技術教學的一個重大問題。其主要表現在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家庭環境和學習基礎的不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存在著明顯差距。學生之間的層次差異問題給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教師為此開始采用分層教學、任務驅動等教法,但由于未能充分認識與合理應用分層教學等教法,其教學效果依然無法顯現。為了解決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好學生‘吃不飽,中等生‘提不高,后進生‘吃不了等實質性問題,本人根據任務驅動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根據學生的差異成因,提出了分層導學法的教學模式,來改進初中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從而有力地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信息技術和信息素養等方面的綜合協調發展。
學生差異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學生起點差異問題。學生起點差異的成因可以從以下的幾個方面找到根源。
1、學習能力差異。學習能力發展水平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主要表現在類型的不同上。有的學生對聽過的事情記得特別牢,而且能說會道,這一類叫做“聽覺型”;有的學生對看過的東西過目不忘,對圖形、表格之類的提示非常敏感,而且往往喜歡從事手工、畫畫等操作性活動,這一類叫做“視覺型”;還有一些學生活潑好動,在動作能力的發展上表現優異,這一類學生則屬于“運動型”。
2、學習智力差異。有些學生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擅長于邏輯思維、解決問題。他們能迅速地接受新知識,表現為技術學習得很快,而且他們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待技術。而需要幫助的學生,并不是說他們智力上有多低下,而是他們沒有基礎,就導致他們的接受速度相對比較慢。當多數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許多知識和技能都處在中等水平時,他們還處在起點水平。
3、學習態度差異。學習態度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到學習成效,而且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對待信息技術課上,存在著三種不同的學習態度:第一種是屬于主動型的,確實想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習新知識,他們主要對制作網頁、FLASH動畫感興趣。第二種屬于非主動型。他們把信息技術課當成娛樂休閑課,上課喜歡玩游戲、上網聊天。第三種屬于被動型。他們本身對信息技術課不感興趣,上課就帶其他作業來做,教師布置的任務他們也不能及時完成。
4、學習興趣差異。學生學習興趣愛好是造成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學生對所做的事情有興趣,他就會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得到一種獲得的成就感與滿足感。反之,學生如果對所學習的內容沒有太大的興趣,那么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就不會選擇動腦筋,而是喜歡坐享其成。很典型的例子是,同一個班級基礎相近的兩位同學,一個對做FLASH動畫比較感興趣,他在課外能把老師課上講的一些內容拿來練習,再加上老師積極點撥,然后他做出的動畫作品就比較好,甚至可以參加各級比賽獲獎;另一位對此沒有興趣,然后做出的作品也就很一般。
5、學習技能差異。例如在講解PowerPoint的時候,有的學生因為熟悉軟件的界面和功能,很快就能制作出精美的幻燈片,而有的學生因為很少接觸電腦,菜單欄和工具欄都不熟悉,而且打字是“一指彈”等等……這樣就造成了基礎好的學生十分鐘就做好的作品,基礎差的需要30分鐘乃至更多時間,這樣就給我們課堂教學帶來很大難度。
對于學生以上的差異性問題,我認為既無可能也非必要去完全消除這種現象。作為教師,我們需要的是如何從這些差異中找到教學平衡點,使每位學生都有選擇適合自己學習和發展的機會。但這需要我們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高水平調控課堂學習行為。對于學生共同學習的內容,在關注學生差異的前提下,為確保每位學生都能達到基本的目標水平要求,課堂上必須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采用以下措施來組織分層導學的具體實施。
(一)教學目標的分層導學:設置多元級的學習目標
分層導學不應該將班級分層打散,而應該面向全體施展教學。義務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將分層導學法充分應用于傳統的教學班,無需為分層導學對學生作多大的調整,更不需要對班級進行人為的“分類”或“分層”,而且多年的教學經驗得出,學生層次越大,其分層導學法的效果更佳。
(二)教學過程的分層導學:組織有差異的教學活動
分層導學要求教師擁有駕馭和創新教材的能力。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也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對象,但是它不完全等同于教學內容。新課程目標要求“重視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具有駕馭和處理教材的能力。在分析教材邏輯結構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從總體教學過程最優化角度考慮,重新組合安排知識信息,把教材的文字系統轉化成符合學生實際情況,適合于各層次學生發揮最大主體作用。
(三)教學技能的分層導學:開展有層次的小組合作
分層導學通過構建基于任務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改革學習過程,創建一種新型的以教師引導下的、交互式、自激勵的學習為特征的信息技術體系,著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和信息素養。信息技術教學大綱規定,一堂課學生的操作時間要占整堂課的70%,做到多練。
根據學生技能水平層次的不同,可以采用異質分組(如水平不同的學生結成小組,“強弱搭配”:水平高的學生與水平一般的同學組合在一起)、同質分組(水平接近或相當的學生組成小組,“強強聯合”:讓水平高的學生在一個小組內)等分組方法,使學習小組在問題或任務的驅動之下,為達成共同學習目標而進行協作式的小組學習。
(四)教學檢測的分層導學:布置多樣化的綜合練習
分層導學要求教師注重分層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不是簡單地根據學習成績把學生分成A、B、C等若干的層次,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水平和知識技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平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性和達成度都得到了體現。他們能從差異中找到教學平衡點,使每位學生都有選擇適合自己學習和發展的機會。
作為教師,在課堂導學過程中,應布置多樣化的分層練習和分層作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檢測方法,分類矯正,全面提高。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五)教學評價的分層導學:實施多元化的考核體系
分層導學注重課堂教學評價的多元化。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對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具有重要作用。信息技術是一門融知識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體的學科,它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個性、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對學生采用多元化的分層評價方法,主要看學生知識水平上的進步和提高大小作為評價對象。對高層次學生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不斷超越自己。對中等生采用激勵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低等生,應該尋找其閃光點,采用表揚評價,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同時讓提高快的學生升層,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根據初中學生的差異成因,應用分層導學的教學方法,將有效的克服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愛好之間的矛盾,克服學生掌握知識水平兩極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適應了不同層次學生對不同內容的學習需要,有效地解決了班級授課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間的突出矛盾,為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