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婷
【摘要】:手機在給大學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網絡交流平臺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消極的影響,不少缺乏自制力的大學生整日沉迷于手機,出現上課、吃飯、走路都離不開手機的現象,即手機依賴現象。
【關鍵詞】:手機依賴;大學生;危害;原因
一、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現狀
隨著智能手機的不斷發展,手機上網功能的日益完善,手機成了當代大學生必不可少的一個工具。手機的自身屬性就是一種工具,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卻成了智能手機的奴隸,大學生就是其中最主要的群體。智能手機似乎已經成為大學生活的一部分,不僅出現在大學課堂外,課堂內玩手機已屢見不鮮。有的大學生還沉迷于手機游戲,各種五花八門的社交軟件不知不覺地占據了他們的生活。不少缺乏自制力的大學生整日沉迷于手機,出現上課、吃飯、走路都離不開手機的現象,即手機依賴現象。
二、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的危害
手機依賴癥,又稱“手機依賴綜合癥、手機綜合癥、手機焦慮癥、手機癮”,是指個體因為使用手機行為失控,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手機依賴癥表現為對手機過分依賴,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手機的濫用,不該用的時候也頻繁使用;二是手機過多的影響生活、工作和學習;三是停機或手機不在身邊時,身體會出現一系列不適反應,包括生理和心理反應。
目前上述癥狀在大學生群體中有多方面體現,有學生曾因發過多短信導致手指酸軟不靈活,因打太久電話導致耳朵嗡嗡作響,因沉迷于手機而影響睡眠甚至頭暈頭痛。不難看出,過分依賴手機給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習生活帶來了嚴重危害。
(一)心理危害。過分依賴電話短信和社交軟件,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弱化,甚至出現社交恐懼癥等心理障礙疾病。過度依賴手上網、手機電子書、手機詞典等渠道獲取信息知識,導致大學生缺乏主動思考和積極探索的精神,使大學生喪失自主性,影響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生理危害。長時間使用手機,手機輻射會引起身體不同部位的不適。長期依賴手機,心理過分焦慮緊張,導致出現手腳發麻、頭暈、心悸、出汗等不適癥狀。
(三)學業危害。對手機過分依賴,電話短信,社交信息不斷,使大學生的整塊學習時間碎片化,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效率低,學習成績大幅度下滑。
三、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主要是智能手機的發展早已經使手機成為大學生活和學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種各樣重要的信息和人際關系都在手機里,各種學習的資料和學習渠道都會經過手機傳遞,大學生已經不可避免的經常接觸手機。再加上手機承載信息量大,方便快捷,可以隨時隨地的對信息進行傳遞,在重大事件的新聞中,手機可以在第一時間抓住大眾對信息需求足以刺激大學生的時代嗅覺,滿足對信息的需求及心理需求,也能降低大學生對信息獲得的壓力。
(二)內部原因
從大學生心理角度分析,第一,大學生的從眾心理會影響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心理學家認為,從眾行為是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尋求解除自身與群體之間的沖突,增強安全感的手段,這是為了獲得心理平衡的一種手段。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學生喜歡炫耀自己的物品以滿足虛榮心。有時會互相討論關于自己對信息的一些了解,為避免自己一無所知,手機就會成為隨時隨地獲得信息的一種工具。這也會促進彼此之間的攀比心理,對于手機創造的某些虛擬的空間而無法自拔。第二,大學生個人的性格特征也會影響他們對手機的依賴。人際關系緊張,或性格孤僻甚至不合群、不自信具有封閉心理的人極易出現手機成癮的癥狀。
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第一,心理賬戶。人們在記錄開支的時候把每筆錢每一秒時間都歸入某些抽象的、存在于人們心理的賬戶, 而由此導致經濟行為結果發生變化, 這些可能影響人們行為結果的賬戶, 就是心理賬戶。行為經濟學分析表明,隨著某種行為上癮程度的加深,停止消費所帶來的短期損失將會越來越大,但理性人還是會通過突然停止法戒除某種程度極深的行為,用短期的損失換取長期更大的收益。而關閉一個心理賬戶是很困難的,大學生在手機上投入了過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之后,往往不會理性的思考,害怕短期的損失,進而形成了手機依賴。第二,時間貼現。時間貼現是指個人對事件的價值量估計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下降的心理現象,它是行為選擇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根據行為結果的價值抉擇行為,對行為結果價值的認知會受到時間的影響。很多人避免從事一些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獲得收益的活動,大腦認為現在能得到的滿足感更重要,而玩手機可以給大學帶來及時性的娛樂,所以對于自制力不強的大學生戒掉手機依賴十分困難。
四、結語
大學生手機依賴現象較為普遍,作為大學生首先應當反思,及時找出解決方法。同時,學校和社會也需重視這一現象,并采取相應措施。
參考文獻:
[1]師建國.手機依賴征[J].臨床精神醫學,2009(2):138-139.
[2]莊偉.高校手機文化的形成因素和特點[J].中國青年研究,2009(2).
[3]洪艷萍,肖小琴.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及其人格特質[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4):626-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