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思佳 楊曉
【摘要】信息時代,手機媒介素養是組成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及其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面對智能手機的信息辨別、發展、創造等整個過程都基于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水平。在如今復雜的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已經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本課題主要采用文獻分析法、個案研究法、問卷調查、實地調研和采訪等研究方法對湖州高校大學生手機媒介素養進行研究,并得出相關結論。
【關鍵詞】:大學生,手機媒介,媒介素養
一、引言
“媒介素養”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那一時期,媒介素養的源起得益于英國報業及電影文化的發展。美國“媒體素養研究中心”于1992年給媒介素養下過這樣的定義:“媒介素養是指在人們面對不同媒體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這是“媒介素養”一詞真正得到完整的定義。
英國文學批評家F·R·列維斯在文學批評作品《文化與環境》一書中,他倡導媒介教育,反對流行的文化價值觀念,磨煉廣大青少年去抵抗大眾傳媒中所提供給受眾的最低水平的使用與滿足。
手機在當代已成為時代標志之一,除了它自身具備的傳統通訊交流功能以外,手機APP的發展讓其具備視頻播放器、游戲機、電子書、廣播、攝影機等多種能力。手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甚至成為了“不可離身”的物品。2018年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上顯示,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的使用率已達71.4%。[ ]最新數據顯示,互聯網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
隨著網民普及率的提升,青少年在網民群體中的數量也大為提升。大學生作為青少年的主力軍,與此同時,他們也是新生事物和信息的最先使用與接觸者。借助著可以隨身、隨時、隨地使用的優勢,手機成為大學生追求娛樂的重要媒介,通過每日頻繁地使用手機,對手機媒介產生了過度依賴的現象。手機仿佛已經成為了廣大學生群體的身體的一部分,通過無形的根深扎在每個人的手掌,每個人的神經被方寸間的一塊小小手機屏幕所牽動。
鑒于此,筆者通過探究湖州本地大學生手機媒介素養的現狀,歸納總結出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系列對策看法,為提高大學生的手機媒介素養以及構建和諧的網絡環境做出努力。
二、研究方法
(一)調查內容
針對湖州高校大學生群體,本項研究主要探討以下問題:
1. 大學生對手機媒介的使用情況如何?每日接觸手機的情況是否成普遍性?
2. 大學生對手機具有強烈依賴還是有一定的批判認識能力?
3. 手機社交及通訊軟件使用頻率如何?是否產出一定價值和意義的內容?
4. 對手機媒介上網絡信息的辨識度如何?獲取信息是否具備一定的選擇和辨析能力?
(二)研究方法
本項目通過使用網絡及線下發放調查問卷、實地調研、個例分析采訪等多種研究方法,對湖州當地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含紙質)2000份,回收1630份,有效率為97.6%。
(三)研究內容
問卷設置中,第一部分內容是對本地大學生基本情況以及對手機媒介的基本使用情況,了解學生的基本信息、對手機媒介的使用時長及次數,掌握大學生日常獲取信息的方式獲取信息的平臺以及對平臺的使用次數等。
出于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預估和評判等,我提出了對不使用手機媒介對大學生的影響假設,探析大學生對手機媒介素養方面的知悉程度。還包括對手機獲取信息是否需要選擇和辨析的疑問。為了解大學生在遇到疑問的解決渠道上,是否對手機媒介產生依賴,我也設置了一系列相關的問答問題和采訪調查等。
后半部分的設置主要在對信息的輸出和獲取上,大學生是否具有對國家法律法規、國家形象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保護意識,以及是否會考慮個人隱私與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問題。
三、數據分析
(一)湖州高校大學生受訪基本情況
本次受訪學生共計1630名,其中男性560名,女性1070名。2018級(大一年級)學生共180人,2017級(大二年級)學生共670人,2016級(大三年級)學生共700人,以及少數2015級(大四年級)學生80人,研究生學歷學生0人。
(二)湖州高校大學生手機媒介的使用現狀
1. 有超過40%的大學生平均每天看手機在四次以上,合計時長超過五小時,男女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長存在明顯差異。
在日常生活中,受訪中的絕大多數同學會將手機作為主要獲取信息的方式。使用多種途徑作為獲取信息的方式的同學占了50.92%,絕大部分的信息都來源于手機媒介的同學占比為44.79%,而通過報刊等其他方式獲取信息的同學占比僅僅只有4.29%。另外,在不同場合使用手機的次數比較時(學生可同時多選),據統計,有30.6%的大學生在課堂上使用,55.2%的學生在食堂吃飯時使用,60.7%的學生在乘坐交通工具時使用,還有26.3%的學生在除以上的其他場合使用。
在男女同等比例下的被采訪人數里,有超過50%的學生每天的在線時長在5小時以上,在這50%的人數里,女生所占的比例在29%,遠遠超過了男生的在線時長。
在線時長受男女生的使用喜好差異所影響,湖州高校女大學生更熱衷于影視節目、娛樂綜藝、音樂類節目等娛樂方式,男生則在手機游戲上花費時間居多。在手機購物和參與直播觀看等方面,男女學生之間也存在一定差異。據統計,在男女人數成正比的情況下,有超過50%的女生使用手機媒介進行網上購物,而這一比例在男生中竟有60%以上,結果顯示男生更熱衷于網絡購物。
2. 在使用手機媒介上,學生群體最熱衷社交、娛樂和信息獲取上,微信、微博和QQ在大學生群體的影響力舉足輕重。
據調查,在使用平臺獲取信息的情況中,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的使用占比最高。在楊逍和魏泓全的文章《從大學生媒介接觸行為調查談高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 ]中指出,大學生媒介接觸的特點是:新媒體成為主要接觸手段,娛樂休閑戰勝新聞資訊和知識學習,網絡是他們重要的獲取信息的平臺的選擇對象。
不論是微信還是微博,湖州高校大學生的使用頻率都很高。相對而言,微信打造的是一個相對而言較小的社交圈子,學生在進行信息交流時通常是一對一且具有私密性的,而微博是一種強興趣型產品,學生的關注更傾向于娛樂化的內容,更多的是將微博作為課余時間的一種消遣形式。在采訪中,湖州高校60%以上的大學生也表示使用微博是純粹的娛樂消遣,僅有一小部分人從中獲取知識信息。
在張洪孟等人的《基于QQ空間的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現狀調查與分析》[ ]的研究報告當中,他們指出,QQ空間在社交層面的各項功能基本上已被大學生廣泛使用。大學生通過在QQ空間閱讀和發表個人動態去了解外界信息,除此之外,大學生還會將發表日志作為一種抒發個人情感、表達個人觀點的重要途徑。學生們通過對喜歡的內容進行轉發、評論和點贊,勇敢的表達自己,并且希望得到他人認同。
四、分析總結
1. 湖州高校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較高,但同時具有一定克制意識。
從大學生對手機媒介的接觸程度和對手機媒介素養的認知與理解的調查結果得知,手機媒介已成為湖州高校大學生對互聯網應用的一個重要補充,但就學生上網的總體素質水平上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在對手機獲取信息時的選擇和辨析的問題上,超過一半的學生有對信息具有一定的選擇和判斷意識,有30%以上的學生同意此觀點,但在對手機的使用時會沉浸其中不加選擇,也有少數學生認為對海量信息的瀏覽是沒有選擇的必要的。
另一方面,盡管學生對手機的使用十分頻繁,依賴程度較高,但在平時生活和學習中,湖州高校的大學生依然會對事情擁有一定的獨立思考的能力。調查結果得知,有70.55%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會先進行獨立思考,思考無果才會利用手機媒介查詢信息;有25.15%的學生會直接利用手機媒介尋求解決方法,如“百度”等搜索引擎;還有4.29%的學生會極少考慮使用手機,而是完全依靠獨立思考來解決問題。
2. 湖州高校大學生對新媒介信息的創造與傳播的能力一般,信源的獲取和輸出方式單一。
在學生日常的手機使用中,僅有0.61%的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和利用新媒體創造平臺。對發出朋友圈、QQ空間動態、微博和推送內容信息的頻率中,對平臺的管理和信息的推送等新媒體的良性互動過少。以學生個體原創的公眾號平臺運營數量,不足以受訪學生的2%。
3. 在手機媒介的信息平臺的使用上,湖州高校大學生具有一定的責任意識以及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意識,有效地避開手機詐騙等信息。
在對學生手機媒介上信息平臺的匿名性使用調查當中,82.21%的學生具有一定的責任意識,并且愿意對自己的言論負責;有15.34%的學生允許自己偶爾發表些責任感淡薄的言論,隨心所欲的傳播信息的學生僅占2.45%。在有關個人隱私、信息安全方面的問題,有68.1%的學生會對個人信息有保護防范意識,表示在相關圖片中會將個人具體的信息打碼,在文字中盡量避免提到個人隱私方面的信息。
五、策略與建議
1. 高校開展媒介素養理論課堂基礎教育,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水平,使學生正確了解和認識手機媒介的本質屬性和內涵。理解手機媒介的本質屬性才能夠讓手機更理性地為己所用。早些年,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德在《大眾傳播、大眾鑒賞力和有組織的社會行為》中就指出要對媒介加以適當的控制的觀點。“大學生要認清手機與生俱來的便攜性、交互性、娛樂性等屬性,規避其不良影響,保持理性的媒介辨識力。”[ ]
2. 為大學生提供和搭建健康的手機媒介平臺,培養學生對新媒體的利用與創新能力。學校應為學生提供良好且健康的信息獲取平臺,保證信息平臺的安全性,同時,建議高校建立“無手機課堂”,有針對性的對各個專業的學生進行信息獲取方法上的指導,著力打造各專業、班級、學習小組等信息發布平臺,了解信息的傳播與輸出。網絡平臺是一把雙刃劍,需要合適的引導才能發揮其正向的作用。
3. 學校和社會要擴大宣傳引導,對宣傳違反法律法規、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息要大力抵制,建立處罰制度。網絡并非法外之地,身為大學生更應該知曉語言文字的力量。在信息擴散飛速的當代,言論以更低的門檻和更大的影響范圍進行傳播,如何在紛亂的信息洪流中不走岔路,是每一個大學生的必修之課。
參考文獻:
1. 楊逍,魏泓全.從大學生媒介接觸行為調查談高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J].新聞天地(下半月刊),2010(09):104-106.
2. 張洪孟,候西龍,周金輝,張敏,李曉飛.基于QQ空間的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現狀調查與分析[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1,10(10):33-35.
3. 張欣. 手機媒介對大學生社會交往心理的影響研究[D].河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