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沁嶷
摘 要:初中優等生“考試焦慮”的現象較為普遍。優等生學業成績優異,面對考試的知識儲備、學習技巧、應試策略等都會比較擅長,但受遺傳占據主導的神經類型、人格特質等內部因素和個體認知、父母教養方式、學校評價方式等外在因素的影響,呈現出較普遍的“考試焦慮”現狀。
關鍵詞:優等生;考試焦慮;成因
在中學階段,一提到“考試焦慮”,讓人聯想到的更多是那些挑燈夜讀,努力卻毫無進展,學習吃力的學生,似乎只有考試成績低迷或者學習遇到瓶頸的學生才會與考試焦慮約會。然而現實卻是不少學業優秀的學生也會“赴約”!
我在進行一項“緩解考試焦慮”團體心理輔導干預實驗,篩選被試的過程中,讓我吃驚的是:挑選出的考試焦慮狀況較為嚴重的初三畢業班學生(考試焦慮量表Test Anxiety Scale ,TAS>20分),有一半的學生在模擬考中都可以收獲A+等級,在班級里保持中上的成績,屬于不折不扣的學霸優等生,但是卻呈現出較為嚴重的對考試的擔憂。
中學成績優異的學生,在學校會得到老師、同學更多的關注和贊揚,如果同時又擔任班干,在同等條件下,會擁有更多展現自我的機會。自信心和自我評價應該更積極正向才是。為什么中學校園里優等生“考試焦慮”的現象如此普遍呢?
考試焦慮被認為是一種具體情境下的特質焦慮。鄭日昌等人(1990)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梳理了觀點,得到大多數學者的認同。他認為考試焦慮是在一定的應試情境下發生的,受個體人格、認知評價能力和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約,擔憂是考試焦慮的基本特征,考試焦慮者多采用防御或者逃避的行為方式,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情緒反應的一種心理狀態。[1]
優等生學業成績優異,所以面對考試的知識儲備、學習技巧、應試策略等都會比較擅長,但是考試焦慮既可以受先天遺傳也可能與后天習得。接下來我們從這兩部分去探討優等生考試焦慮呈現的可能原因。
受過度考試焦慮影響的優等生雖然能收到更多外界積極評價,但是其內部因素,包括神經類型、人格特質等卻不盡相同,這些內部因素很大程度受遺傳的影響。結合氣質類型和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通常抑郁質(神經類型弱且不平衡)的考生在心理和感情上都很脆弱,他們多愁善感、對外界刺激較為敏感,對情緒的體驗都很深刻。一次考試失利的經驗對她們的影響通常比較大,需要更長時間的修正。而膽汁質(神經類型強而不平衡)的學生直率、熱情,但是情緒易于沖動、心境變換快。這類型的考生考試成績一旦不敵自我期待,考試焦慮水平通常較高且情緒高漲,消極的自我否定油然而生。每個人身上都會呈現多重的氣質類型,只是存在某種氣質占主導,在生活和學習中更多呈現與這種氣質相對應的性格特征或者情緒反應。因此,天生抑郁質或者膽汁質為主導氣質的優等生因為期待過高或者考試失敗出現焦慮情緒,也不足為奇了。
除了遺傳占據主導的內部因素,相關研究表明考試焦慮和個體認知、父母教養方式、學校評價方式等有密切的關系。
如果從小成長的環境中,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過多強調應試的重要性,從小要求完美嚴苛,例如:一次考試,考生考取98分,父母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和考生追究那2分丟在哪里了?怎么樣保證下一次考試不“粗心”丟分?這樣的父母看上去很“負責”,很“細心”,但是長期缺乏對孩子付出努力、成績取得的直接正向鼓勵和認同,孩子的關注點也會偏離到“不能出錯”的誤區,久而久之,一些孩子甚至還會把這種父母“完美嚴苛”的要求內化成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即便父母愿意調整期待,他們的內心完美化認知也很難被撼動。部分優等生雖然成績持續領先,但是自我效能感仍然不高,過度的焦慮也是這樣而來的。
當今中學學校競爭壓力大,圍繞應試和升學的需要,考試頻率越發提速,但是提速考試頻率的同時卻鮮有加強了解學生內心抗壓彈性的變化,更多學校通過分析考生成績起伏質量,給優等生不斷針對性練習做題、開小灶“解疑答惑”,灌輸應考的知識和技能。先天性格開朗,社會支持系統較強的學生能夠較好抵抗并得以發展。但是越來越多優等生開始感到壓力,卻羞于表達自己的考試焦慮。不少優等生認為一旦表達出對自己狀態的不滿和失望,就代表自己是“弱者”,甚至會被同齡人排斥,告知“太虛假”;被老師和家長安慰“是粗心,下次一定考好!”所以對于抗壓能力較弱的、性格內向,多愁善感的優等生,合理宣泄的途徑變得更少、范圍更小了。而“粗心”問題遲遲無法解決的原因除了練習不夠,知識點的聯結不緊密之外,也很可能是考前、考試中心理壓力過大,期待過高,無法發揮出最佳的水平的緣故。
因此,優等生考試焦慮的現狀越發嚴重,應該足夠引起父母、學校,包括考生個人的重視。家長應從自身調整,教育有時候需要“不拘小節”,看到更多孩子的付出和進步,允許自己是一個60分的媽媽或者爸爸;學校在大的社會競爭下,不可避免的需要進行高頻率的應考訓練,但是更應該開展與之強度匹配的、多種形式的考前的學生心理知識普及工作和考后心理疏導工作。鼓勵學生說出、喊出、合理宣泄出自己的焦慮和擔心,合理看待考試的結果,降低因為過度緊張影響考試發揮的情況。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看到考試焦慮是有意義的,焦慮程度的不同,它背后帶來的有毀滅性的部分也有建設性的部分。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家克爾愷郭爾認為:越有創造力的人,越會面對可能性的情境,所以也就比較長置身在焦慮處境。[2]這一觀點,也印證了有一部分成績優異的優等生,因為對未來充滿創造和期待,所以會不斷處于焦慮的情境中,促進他們的自我實現。這樣想,當優等生和“考試焦慮”約會時,就會更加從容去調整它、利用好它。
本文系柳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初中生考試焦慮的團體心理輔導實踐研究》(課題編號為2017B-28)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黃微.(2010). 大連市初中生考試焦慮的現狀分析及干預研究. 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 [美]羅洛·梅. (2001). 焦慮的意義. 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