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蘭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諸多新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模式層出不窮,“同課同構”這一教學方法即為其中之一。該教學方法的主要內容為:針對同一教學內容,教師通過反復的教學試課,根據學生反饋不斷調整教學設計,從而將學生的失誤率降低。本文立足于“同課同構”教學理念,探究分析該教學方法下的教學效果,努力尋求適合“同課同構”教學模式下,提升教學質量的教學策略,旨在全面且有效提升教師對自身教學的統籌布局。
關鍵詞:同課同構;小學數學;教育理念;教育任務;教學效果
近年來,我國小學數學教學課程改革取得巨大的成果,教師專業素養不斷提升、學生教學資源不斷豐富、家長配合度不斷提高,素質化教育普及程度不斷拓展。但這對于我國龐大的教育需求來說,仍是遠遠不足的,教師需要不斷對學生學習方式和自身教學方式改良優化。作為教師,不僅僅要以教學者的眼光去看待自身的教學工作,更要本著教學研究的態度去進行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研究。“同課同構”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研方法。
1 同課同構的意義所在
“同課同構”這一教學方法主要是應用于教學實踐的,那么我們可從小學數學教師的日常課程流程來看,其大致為:備課—上課—總結。我們可從這三個流程入手,進一步分析其意義所在。
1.1 備課
就這一階段的教學來說,“同課同構”要求教師們一起備課、試課,在確定教學計劃后,由多位教師對同樣的教學內容,采用相同的課件資源進行教學。類似于這樣的備課方式,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化,并且可以對教師的教學任務進行分工處理,大大優化了教師的備課效率,使教師對于科學備課的認知更進一步。除此之外,多為教師的思想融合,課程資源將會帶有多種特色化思想,可以進一步滿足不同學習習慣的學生,這一環節內教師們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對學生的學習需求做到了更進一步的滿足。
1.2 上課
上課這一個階段是最為考驗一個教師的環節,任何一名教師都會有獨屬于他自身的特色,盡管用著同樣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資源,不同的教師也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教師獨有的教學特色和鮮明的人格魅力都會成為影響授課質量的因素。教師要利用這一優勢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地提升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最大化的確保師生的教學交互以及學生的問題反饋,這樣一來課程教學才能真正彰顯出其意義。
1.3 總結
對于教師而言,進行教學總結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以及自身專業素質的不二法寶。根據控制變量的原則,同等情況下的對照,更能彰顯出教師自身專業素質的強弱,這也能進一步保障教師對于自身能力的認知和定位,從而可以更好幫助教師成長學習。在經過多為教師的相互交流、反思對比之后,對于自身優勢和不足的歸納總結,可以更好地幫助教師領悟到教學的意義和真諦。
2 尊重多元素差異性發展,同中存異
同課同構,指的是課程設計以及教學資源上的相同,對于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來說,“同構”教學肯定是難以滿足的。同中有異,求同存異才是最大化解決教學問題的正道。其具體實踐方法如下:
2.1 求同存異,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同樣的教學思路,同樣的教學設計,同樣的教學材料,但是學生在上課時給與教師的反饋,卻是截然不同的。這意味這什么呢?首先,學生的資質是存在著客觀差異的,這也就導致了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接受能力不同,教師要充分認知且尊重這一差異;其次,學生自身對于該項科目的喜愛程度和關注程度的差異,也將導致教學效果的不同。最后,各個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也將影響教師教學效果的落實。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來考慮這一些問題。
2.2 尊重合理差異,關注教師的教學理念
對于教學目標實現差異的原因來說,出去學生這一不可控因素,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教師之間的差異。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有一些教師經驗豐富,在進行教學時很容易就能吸引其學生的注意力,而有一些年輕教師大多顧著知識點的灌輸傳授,從而忽略了學生接納的程度。種種因素,都說明著“同課同構”也會產生相對應的差異,為人師者必先學,教師也應該不斷去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手段,在教學中學習,在學習中進步。
3 同課同構對教師素養的提升作用點
3.1 “同課同構”將教師備課與總結這兩個環節的優勢發展到了極致,教師在同構中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將各自的優勢都共享學習,這一環節中形成的思維碰撞,將對教師教學體系的優化更新產生巨大的收益。除此之外,其拓寬了教育者的教學視野以及教育受眾的接納思維,其在交流中促進了教師這一個大群體的共同提升,從而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教學效果的目的。
3.2 “同課同構”在教學實踐中還能夠有效地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了自身指教思路以及教學方法,對于教師自身執教體系的構建也是頗有裨益的。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豐富自身的教學理論,從而得出更多適合不同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時效性。除此之外,其傳達著一種“合作中競爭,競爭中進步”的理念,幫助教師在同課同構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引發智慧和思維的碰撞,在這一過程中成長。
參考文獻:
[1] 張祖慶. 同課異構·同課同構·異課同構——教師成長三部曲[J]. 小學教學(語文版), 2017(1):12-13.
[2] 仝建. 師徒同課同構,迥異教學效果之追因[J]. 中國數學教育, 2015(z2):57-59.
[3] 李敏敏. 同課同構,讓教學由“細流”匯聚成“汪洋”[J]. 內蒙古教育, 2012(1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