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鴿飛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社會,信息技術課程也已經發展成一門集合各門學科的特點,極其重視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實用性很強的學科。目前新課標的提出改變了已前的固定死板的教學模式,對各門學科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起點,當然對于信息技術課程來說亦是如此。新課標為我們信息技術教師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更多樣化的模式和更具創新性的方法,針對具有個體差異性的不同學生而言,進行個性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必要手段。
個性教學以開放的眼光指導教學行為,以人為本,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全面的生動活潑的個性化的發展。其三大基本特征,其中以自主性為基礎,以主體性為核心,以創新性為歸宿。個性教學是在承認學生間的差異和發展不平衡的基礎上,對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個性教學,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素質教育承認學生個性差異和個性品質差異,尊重差異,并把此作為實施教學的依據。個性教學要求我們面向全體學生,實行因材施教,自主、合作、開放式的探究學習方式能使低層次學生有反饋機會,有補償的余地,使高層次學生有獨立思考、發散思維的空間。
對于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的個性教學的實施,我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一、教學目標內容的個性設計
新課程標準強調課堂教學要從以前的只關注學習結果轉向關注學習過程。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解決問題的思想,提高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所以每一堂課對于同的教學目標,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來安排不同層次水平的教學內容,淡化教材,尊重教材,但不照本宣科,在實際教學中,處理好教學內容與教材教學目標的關系,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適應不同的教學內容,達到不同的目標要求,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更大的進步發展。
二、教學方法的個性設計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鼓勵者,應根據實際需要與可能性,靈活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具體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的來源和解決方法來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教學方法的個性設計關鍵在于“任務”的開放設置,只有了解任務的意義、目的,把握好任務設置的方式方法,創設真實開放的教學環境,設計和組織具有個性特點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研究,才能真正實現個性教學,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1、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設計,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明確不同層次的學習項目。
項目驅動教學方法針對學生這個主體進行教學,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積極參與完成學習項目的相關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具有積極性作用。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當注意針對不同學習內容明確相應的、符合學生特點的“項目”設計。“項目”設計要注意學生的特點、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項目要求。對于良莠不齊的學生,他們接受知識的能力往往會有很大差異,設計“項目”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在教學中可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個基本項目和一個提高項目,保證絕大部分學生能完成基本項目,而能力強的同學又可以在提高項目中發揮自己的特點,增強其學習的成就感。這種個性的項目設計體現在既保證了基礎,又發展了學生不同的個性,使有不同差異性的學生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2、活動探究教學方法設計,使學生得到自由探究的空間。
所謂探究性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實現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操作、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從“活動事件”出發——“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互動交流”,這一類的探究型學習活動,既開啟了學生思維的大門、培養探究與學習的能力,同時又得到科學方法、價值觀和各種思想品質的教育,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探究也指學習過程。它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學生去做的事,而不是為他們做好的事”。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讓學生接受教師思考好的現成的結論。自主探究具有其它學習方式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個人學習的成功與他人學習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學習者之間保持融洽的關系、相互合作的態度,共享信息和資源,共同擔負學習責任、完成學習任務。
在信息技術課中,學生的個體能力差異往往造成好學生“吃不飽”,差學生“吃不了”的現象。豐富開放的信息資源是不同層次水平學生開展個別化自主學習的基礎,學生可利用網絡或多媒體等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途徑有多種,既可以通過教師制作的課件進行個別化學習,也可以利用網絡自己查閱有用的學習資源,根據需求進行自主學習。
三、教學評價的個性設計
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發現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并通過教學與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是新課程實施中每一位教師必須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教師必須將學生看成是有個性的學習者,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善待差異,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個性的學習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教學評價的個性設計,要求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生的特點,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目標,對有差異性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力求在每個學生原有水平的基礎上通過適當合理的教學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知識和能力水平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總之,我們的信息技術課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愉快、民主、和諧的探討空間,通過個性的教學,根據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每一個學生都有更多的空間去觀察、思考和實踐,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思維習慣和創新實踐能力,達到使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2、《中國電化教育》
3、《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