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音
摘 要:在新課標的進一步深化的實踐過程中,我嘗試對參與性引導的教學模式進行了一些探索。例如結合小學階段的思維特點,使用模型教具和多媒體技術盡可能地豐富課堂形式,與學生進行積極互動,提升課堂活躍度;同時,結合生活常見案例進行教學引導,讓課堂所學知識更接近實用化,促進知識遷移。然后我又采用數學課堂小組的形式,凸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側重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引導和促進作用,讓學生們能夠在短時間內集思廣益,在課堂學習之余還能有效鍛煉自己的組織能力,真正符合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經過我的課堂,學生們相對以前變得積極活躍,知識遷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學質量有了很明顯的提高。
關鍵詞:模型教具;參與性引導;多媒體;數學小組;綜合素質
數學思維的形成往往從小學數學課堂開始,它有助于人們以發現的眼光來觀察事物,以邏輯的方式去思考問題,以條理的思路去解釋萬物的規律。但它的養成過程,往往受到人們所處的年齡階段的限制,特別是在小學階段這個身心急劇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不能準確把握規律,進行合理的引導教育,將會導致數學思維的遲滯,滋生厭學心理,難以矯正。
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們自發地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娛樂中學習,在學習中表達,在交流中反思,最終達到活學活用的標準。這就要求教師們要時刻更新自己的時代觀念,融入學生群體,對傳統的課堂形式做出進一步改進。以下便是本人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結合新課改素質教育要求總結出來的一些方法。
一,尊重學齡規律,適當采用教學模具
美國著名科學家格塞爾曾經做過一個經典的雙生子爬梯實驗。首先他找來一對出生僅為46周的同卵雙生子,標記為A和B,然后每天讓被試A爬梯10分鐘,而被試B不作此類訓練。一直持續六周之后,A只需要花26秒就能爬上五級梯,而B在有指導下卻需要45秒;從第52周開始,對B進行和A一樣的訓練,結果B僅需要兩周的時間就能在10秒內爬上五級梯,速度遠遠超過A。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教育要尊重孩子現有的發展水平,在適當的時間進行合理引導,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授“圓錐的體積為同底等高的圓柱體的1/3”的時候,學生們對這一結論都很不解,“明明高度都一樣,底面積也都一樣,怎么看也不止1/3啊?”。于是我就拿出課前準備的單底圓柱筒和一個相同材質的透明無底的同底等高圓錐玻璃模具,還有一支馬克筆、一把直尺和一大瓶水等。問他們,我現在手頭上有這些道具,怎么通過實驗證明“圓錐的體積為同底等高的圓柱體的1/3”這個結論?然后他們就七嘴八舌地展開討論,思維敏捷的學生就很快說出來他們認為可行的方案。在對他們的方案進行總結之后,優于我原先的設想,就按照他們總結出來的方法進行實驗。首先我讓學生們選出幾個代表來對我的道具進行測量,比較它們兩個是不是同底等高,并用馬克筆將圓柱筒的高劃分為均等的三分。確認無誤后,我讓學生代表協助我將瓶子里的水倒到無底圓錐里,盛滿后倒入單底圓柱筒,發現每次倒入的水恰好漫過一個標記,直到第三次剛好倒滿整個單底圓柱筒,結論得證。在這個過程里我發現在我的參與性引導下,學生們的積極性和專注性都很高,課堂氛圍非常濃厚,學習效果非常好。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課堂內容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水平的提高,使得多媒體教學技術得以逐漸向小學課堂普及,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具,多媒體設備能讓課堂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多樣,更具靈活性。但是小學數學的課本內容系統性都比較強,形式單一,拓展性比較低,不同于語文和英語等學科,可以有豐富的情景創設和課外延伸資料。因此,如何利用好多媒體教學設備,讓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成為了當代小學數學老師普遍關注的問題。在我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圖文相結合的資料有著很強的記憶能力,而且這樣的記憶內容也很容易被簡單線索提取。基于此,我們可以采用內容相關圖片和公式定理相結合的形式來對學生進行參與性引導性學習。
三,借助生活實際,促進知識遷移
與素質教育相對應的教師觀要求教師不應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我們就要意識到,在新課改數學課堂上,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參與者而不是絕對權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側重引導學生的知識構建和創設條件激發學習的遷移,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數學思維的形成。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從貼合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所能接觸的生活實際入手,合理創設課堂情境,對新舊知識進行恰當的參與性引導過渡,讓學生們能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自發地生成新知識。
四,組建數學小組,培養發散思維
素質教育的實現一直是新課程改革的追求,相對于傳統的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更注重人的身心發展、能力鍛煉和思想品德的養成。因此,在新課程下的數學課堂上除了教授知識之外,還要盡可能引導學生們的綜合實踐能力的形成,讓學生們學有所思,思有所用,用學相長。因此,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小學生們好動又好奇的特點,改變傳統的固定座位的模式,允許學生們自由組合形成數學討論小組,一來集思廣益方便課堂討論意見的集中發表,節約時間;二來在競爭中激發學生們的積極性,在合作中促進學生們的友誼;三來還能鍛煉小組隊員領導和任務分配能力,培養領導能力和責任感,可謂是一舉多得。
在我的課堂上,我就鼓勵學生們自發組建數學小組,按照每班40人計算,八人一組或者十人一組這樣剛剛好,如果人數太多就比較難統一意見,人數太少又不能在短時間內起到集思廣益的作用。在小組中,我給他們的規定是(1)老師提出的問題小組成員間一起思考,討論結果由輪流選出的成員進行發表,要求每個人都要有上臺機會;(2)有動手操作的部分,小組成員間明確任務,分工合作,相互幫襯;(3)課后作業按時完成,成員間相互監督,杜絕抄襲;(4)老師講解完題目之后,各小組間的作業相互批改,相互檢查,最后再交由老師統一評改;(5)為提高積極性,會定期對各方面表現良好的小組進行獎勵;(6)為防止小組圈子太過固定,人際交流得不到拓展,每個月會重新進行隨機組隊。
經過這樣的安排之后,我發現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們開始變得積極主動,在討論的過程中總能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出來,原本沉悶的課堂變得活力四射。特別是那些本來羞于表達的學生在我的參與性下逐漸能主動發言,那些本來比較主觀的同學開始學會換位思考,尊重別人的意見,這是素質教育所追求的東西;而且作為老師的我,在這樣一個課堂氛圍的帶動下,也能很高效地完成我的課堂教學,特別地,我讓學生們去發現去總結得出來的解題思路是比較符合他們接受能力的知識結構,過程中得到的經驗積累,能讓我以更接近學生的方式去思考問題,對我將來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李家黎.學習共同體: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J].教育探索,2008,08(16):12-16.
[2] 楊興民.芻議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學問現代教學研究,2012 ,19(09):32-35.
[3] 陳耕英.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數學有效性教學策略芻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3,3(27):15-18.
[4] 任學謙.農村中小學校本教研實踐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淺析[J].甘肅科技,2011,13(12):179-180.
[5] 吳丹.新課改下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教學方法和理念的改變和實踐[J].讀與寫, 2015,12 (11):2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