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丁武
摘 ? ?要:農村學校潛能生的轉化工作是事關教育公平、和諧的大事,也是《教育規劃綱要》中關注學生平等、公平、全面發展的需求。農村初中潛能生的轉化對于提升農村人口素質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討該群體形成的原因,探索其轉化措施,以此拋磚引玉,與同行商討。
關鍵字:農村初中;潛能生;形成原因;轉化措施
潛能生,一般指智力水平正常,但因某種原因造成思想品質、行為習慣、學習狀況等方面低于一般學生水平的個體,也指“具有潛在發展能力的學生”或“潛在能力待開發的學生”。“潛能生”是從“差生”“后進生”“學困生”演變而來,這個過程反映了我國教育觀念的更新,也體現了《教育規劃綱要》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深信每個學生教可成材。雖然概念已更新,但在農村初中的教育中,潛能生自身、學校、老師和家長相互間依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和困惑。本文分析了初中潛能生的成因,以此探討轉化措施,以期提高潛能生的思想、行為習慣等,發揮其潛能,真正促進其健康成長。
一、初中階段農村學校潛能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隨著義務教育的全面鋪開,更多的孩子能夠走進學校,享受國富民強帶來的更多的學習機遇,但同時也有更多的問題學生走進學校,給正常的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一些挑戰和麻煩。但是我們不能回避這些問題,因為教育本身就是育人、改造人的事業,因材施教、對癥下藥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1. 初中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處于形成期,容易誤入歧途
初中學生,經過懵懂的童年生活,有些已經形成叛逆的個性和極易誤入歧途的心理。走進初中校園,心理的逐漸成熟、叛逆和身體的發育影響著他們看世界、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表現出極端、易動怒、沾染社會不良風氣等影響自身品質的行為。在這種身心、智力、個人意識的綜合影響下,形成了難以管理的問題學生,他們的學業、品行、情操等也就表現出“后進”的缺陷,易入歧途。
2. 個別農村初中缺乏潛能生人性化、制度化的管理措施
農村潛能生進入初中校園后,本應被學校管理條例約束,得到學校老師、班主任、同學、領導的重視和關愛,但在以分數定成敗的現實面前,他們大多被管理邊緣化、情感冷漠化、優生仇視化。如此情形下,這一部分潛能生便在學校管理、班級管理、自我管理的空隙中游走、徘徊,逐漸脫離學校的制度管理,從而荒廢學業、滋擾生事,影響班級的管理,甚至影響學校的聲譽。很多農村學校也缺乏潛能生管理激勵制度和相關的措施,一般都是等到他們出事了才去關注、處理,處理的方式也較單一:口頭警告、記過、請家長等。這些處理方式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潛能生的問題。
3. 農村初中生學習、思想、行為習慣不成熟
很多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進入初中后仍沿用以前在小學的學習方法,更多的關注記憶而輕視理解和應用,造成在進度較快、知識點較多、難以理解的課程面前顯得力不從心。有些學生努力了,但是在一次次的考試面前遭遇失敗,久了就失去了信心,進而產生厭學心理,如果老師再不進行正確的引導、激勵、關注,他們便成了潛能生。厭學心理還會影響同班其他同學,影響擴大后,整個班的學風、考風、紀律都受到他們行為的影響而陷于難以管理的局面。
4. 農村初中生容易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
學校原本是一塊凈土,學生應該安心讀書,潛心求學。但是在這個開放的社會,學校的安寧程度受到很大挑戰,學生了解外界信息的途徑多樣化,海量的社會負面信息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了很大影響。在一些社會不良風氣影響下,很多潛能生更加厭學,行為習慣脫離學生要求,提前社會化,如參與黑社會、打架斗毆、抽煙、賭博、吸毒、追求不合時宜的流行等。
二、農村初中潛能生轉化工作的具體措施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今天,教育教學工作的重心已經從面向少數優等生的應試教育轉向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而如何推動全體學生共同進步,轉化潛能生的工作就是其中的一個重點。要取得潛能生轉化工作的成功,需要學生本人、老師、學校、家長、社會的全力配合和協調,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潛能生的問題。
1. 注重以人為本,科學認識潛能生
在任何一個集體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總會有高、中、低的區別。潛能生并不是處處都落后、時時都落后,他們也有自己的長處和優點,也有一些進步的要求和成功的愿望,并且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多方面的成功。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發現潛能生的閃光點,并進行激勵,給其灌輸自信心和勇氣,調動其自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自身的消極因素,使其產生進取的動力,并使他們的積極性向多方面擴散。
潛能生作為普通學生的一部分,他們處在身體、智力、情感的發育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出現不成熟的想法、做法是情有可原的。要站在人的客觀性的角度去認識每一個學生,而不是拿一把尺子去度量所有的學生。科學地認識農村普通中學的學生,尤其是潛能生,擺正觀念上的認識,轉化潛能生才有良好的心理基礎。
2. 注重以校為本,科學培養潛能生
農村初中由于相對后進學生的加入,確實給部分老師的教學、管理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有些老師總是埋怨學生成績太差,學業總是不能達到預期目標,品行不好,等等,我覺得這是老師沒有全面認識實際的校情——農村初中。農村學生綜合素質不高、學業成績較差、品性不好,這些都是事實,我們沒有辦法和重點初中去比拼。農村中學的設施、師資、校園文化氛圍、教育投入、校園周邊環境等在客觀上也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因此,我們要以校為本,科學培養潛能生。
作為農村教師,應提升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全面科學的評價,而不是單一地拿潛能生的弱勢項目——成績來評價他們的成敗。我們沒有辦法培養清華、北大等重點大學的優秀學生,但是我們可以培養出合格的公民,在學生道德、品行、素質上下功夫,讓他們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這不也是我們的成功嗎?
同時,對于潛能生,教師若能充分利用他們自我表現欲較強的心理,加以積極引導,及時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采取優點激勵法,使他們感到“我能行”“我會進步”,就可彈撥他們心靈深處的“琴弦”,使他們的內心爆發出積極的情感,產生奮發向上的動力。
3. 注重以教為本,科學指導潛能生
潛能生的形成有一定階段性,并非一開始他們就在后進的行列,很多是在承受了失敗的打擊,對學業失去信心、興趣后才開始走向潛能生的。那么,我們如何科學指導潛能生,讓他們在進入潛能生行列前找回自我、步入成功呢?教師的科學指導是關鍵,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行為習慣,是擺脫后進的有效方法。
我們應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重視暫時落后的學生,對他們因材施教,善待他們,盡一切努力轉化他們;更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特點,將消極因素轉變為積極因素,充分重視家庭、社會和學校的教育合力,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關心、愛護、幫助、引導他們。他們的進步不僅對整個班級的學習成績、班風班貌的進步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是檢驗教師教育成果的重要標志。
綜上所述,農村初中轉化潛能生是一個綜合的、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只有樹立起全面發展、人人成才、終身學習、系統培養的教育觀念,以強烈的責任心和極大的愛心去消除潛能生的心理障礙,把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靈活地運用,才能切實做好潛能生的轉化工作。相信我們的真誠、耐心和科學引導,必然會幫助潛能生逐步走上成功的階梯,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屬于自己的成就!
參考文獻:
[1]歐陽芬.新課程教師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與提升[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2]沈陽.心理學[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