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進法 鄭艷秋 程灶火

摘要:目的:通過問卷調查,研究當今大學生的戀愛觀和父母教養方式,分析在性別和年級之間是否存在差異.方法:使用父母教養方式問卷和大學生戀愛觀問卷,隨機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合個案訪談同時進行.結果:1.在父母教養方式的比較上,男女差異和城鄉差異都比較顯著(p<0.05).2.在戀愛觀的比較上,城市大學生與農村大學生存在顯著差異(p<0.01).結論:大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和戀愛觀存在城鄉差異,男女生的父母教養方式也存在顯著差異.
關鍵詞:大學生;戀愛觀;教養方式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9)07-0112-03
戀愛觀,是指個體對于愛情的根本看法與態度,它指導了人們的戀愛行為和方式.斯滕博格的愛情三元理論指出,愛情里有三個重要的元素存在,這三個元素分別是:激情、承諾、親密感,相應的在三元素的組合下就會有不同的愛情類型.親密與激情組合為浪漫的愛,親密與承諾組合為同伴的愛,激情與承諾為愚蠢的愛,只有激情是迷戀,只有承諾是空洞的愛,只有親密是喜歡[1].父母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所采取與實施的一系列的教育方式的總和.關于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在精神分析領域中,主要關注到父母與子女的情感聯系,而在社會學習理論中,心理學家們更重視父母給子女的榜樣示范作用.在之后的心理學研究中,有心理學家把學習理論和精神分析理論進行結合,著重探討父母的獎勵與懲罰對孩子的影響[2].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心理學家鮑姆林特提出,父母的教養方式可以分三種,它們是權威型、寬容型、專制型.權威型的父母所養育的子女,他們更加獨立與成熟,在社會生活中,他們能夠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具有較高的成就動機.寬容型的教養方式下,兒童的利他行為較多,專制型的教養方式下,子女的探索性行為較少,他們更加遵守社會規范[3].進入大學之后,越來越多的學生步入戀愛階段,這個階段需要老師們的正確引導與關愛.一個人的戀愛觀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父母的教育對于個體戀愛觀的形成起到推動的作用.
本次研究選取大學生為被試,調查他們的戀愛觀和父母教養方式.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此次研究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問卷473份,問卷回收率為94.6%,剔除不符要求的問卷,有效問卷為442份,問卷有效率為93.4%.為了保證問卷數據的有效性,此次研究的問卷采用統一的指導語,且選擇在大學生群體中隨機發放問卷.
1.2 研究工具
1.2.1 父母教養方式問卷 父母教養方式問卷由瑞典精神醫學專家C.Perris等人于1980年編制完成,中國本土化的修訂由岳冬梅等人研究修訂.該量表包含父親教養方式和母親教養方式,父親教養方式有嚴厲、理解、拒絕、否認、偏愛、過度保護6個因子;母親教養方式有情感溫暖、過分干涉、拒絕、懲罰、偏愛5個因子[4].
1.2.2 戀愛觀問卷 此次研究的戀愛觀問卷以愛情觀量表(LAS)為準,主要調查大學生的戀愛動機、擇偶標準、戀愛生活態度、性觀念、性道德,問卷使用五點計分法[5].問卷經過初測修改,在專業老師指導下進行完善.
1.2.3 人口學資料問卷 人口學資料問卷主要包含了被試的個人基本信息,有年級信息、性別、家庭居住地、父母文化水平.
2 結果
2.1 父母教養方式的性別差異
由表1可見,在父母教養方式的對比上,男女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女生在父母情感理解、溫暖和偏愛這兩個因子上得分高于男生,而在其他因子上,男生的得分明顯高于女生.
2.2 父母教養方式的城鄉差異
在表2中,城市生源大學生與非城市生源大學生在部分因子上也存在顯著差異(P<0.01),城市生源大學生在父母情感溫暖、理解因子上得分明顯高于非城市大學生,而在父母懲罰、嚴厲和拒絕、否認因子上,非城市大學生得分高于城市學生.
2.3 大學生戀愛觀的城鄉差異
在戀愛生活態度和擇偶標準因子上,城鄉大學生存在顯著差異(p<0.05).關于擇偶標準,城市大學生更多地考慮到現實因素.同時,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對于戀愛更加積極,他們對于戀愛更加樂觀.
3 討論
父母的教養方式關系到一個人的人格發展,教養方式對個體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良好的教養方式會推動個體的人格逐漸成熟和完善,而且,教養方式的不同也會讓個體形成不同的行為模式[6].在此次研究中,父母教養方式的男女差異顯著,父母會給女生更多的情感理解與溫暖,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們也會給女生更多的偏愛.這與中國的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父母會對男生更加嚴厲,而對于女生,父母會更加寬容一些.在步入社會之后,男生會面臨更多的壓力和社會責任,這就使得中國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去嚴格要求男生[7-9].在城鄉的比較上,非城市的大學生會得到更多懲罰,當他們提出自己的要求時,父母會拒絕和否認.城鄉差異的存在,說明了城鄉家庭教育的差異,農村的家庭里,父母本身的教育水平有限,他們更多的是關注子女的學習成績,對于子女的心理健康,很多的父母會忽視.而城市的父母,他們會關注到子女的身心健康,因此在生活中,他們會關注到子女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問題.
在戀愛觀的比較中,城鄉大學生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對于戀愛的態度,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更積極和樂觀,而非城市大學生會消極一些.由于社會媒體和文化氛圍的不同,非城市地區的文化氛圍比較保守,這也就導致了來自非城市地區的大學生對于愛情持消極觀點[10-12].而且,在家庭教育中,很多非城市家庭的孩子會被禁止談戀愛[13-16].愛情,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它也是每個人都渴望的,戀愛觀影響了一個人的愛情模式,如何讓大學生形成一個積極、樂觀的戀愛觀,關鍵的一點在于,要讓大學生們對于愛情形成一個正確的認知[17-20].我們傳統的教育,對于愛情是避而不談和抑制的,這樣反而會導致不必要的問題出現.人,在一個特定的年齡段就必然會遇到關于愛情的問題,如果不能及時地引導,可能會讓他們不知所措,引發不必要的麻煩.在大學教育中,可以適當地開展關于愛情的課程,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程之中,大學也應該建立專業的心理咨詢活動室,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
從此次的研究結果來看,對于大學生的教養方式的差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更多地讓學生的家長參與其中.讓家長們了解年輕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家長與子女的相互了解,共同解決問題.在戀愛觀上,學校教師要適當的引導和教育,幫助學生們解決困擾.
參考文獻:
〔1〕余瓊.獨立學院大學生愛情態度調查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7(31):146-149.
〔2〕劉慧思.大學生戀愛中感情與性問題的調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33):47-48.
〔3〕王中杰,趙山明.性別在大學生戀愛關系滿意度與共情關系中的調節作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7(7):66-69.
〔4〕蔡敏夫,席丙堯,邵文博.大學生戀愛觀存在問題與教育對策[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97-99.
〔5〕徐瑤.當代女大學生婚戀觀現狀調查——以天津輕工職業學院為例[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17(2):102-106.
〔6〕黃超.家長教養方式的階層差異及其對子女非認知能力的影響[J].社會,2018,38(06):223-247.
〔7〕文軍,李珊珊.文化資本代際傳遞的階層差異及其影響——基于上海市中產階層和工人階層家庭的比較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0(04):106-118.
〔8〕田豐,靜永超.家庭階層地位、社會資本與青少年學業表現[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0(06):196-206.
〔9〕胡惠芳.社會資本、運動參與對青少年幸福感的影響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1(6):175-182.
〔10〕劉保中.“鴻溝”與“鄙視鏈”:家庭教育投入的階層差異——基于北上廣特大城市的實證分析[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9(12):86-89.
〔11〕謝念湘.大學生家庭教養方式、應對方式對戀愛心理壓力的影響研究[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07(05):138-143.
〔12〕李麗,趙文龍,邊衛軍.家庭背景對非認知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7(01):51-58.
〔13〕Chang C M, Liu L W, Huang H C, et al. The effects of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parental rearing attitude toward exercise, an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J]. Anthropologist, 2017, 27(1-3):81-89.
〔14〕Meesters C, Muris P, Dibbets P, et al. On the Link between Perceived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s and Self-conscious Emotions in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Child & Family Studies, 2017, 26(6):1536-1545.
〔15〕Moon J R, Song J, Huh J,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 Resilienc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 Front Cardiovasc Med, 2017,(19):55-59.
〔16〕何丹,申曦,楊歡,等.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網絡欺負:移情的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3):403-407.
〔17〕何丹.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網絡欺負: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26):21-24.
〔18〕徐利新.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和父母教養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1):43-47.
〔19〕張茜洋,冷露,陳紅君,等.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流動兒童認知能力的影響:父母教養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7,33(2):153-162.
〔20〕丁敏,徐婷婷,胡韌,等.精神分裂癥患者父母教養方式與應對方式評價及相關性分析[J].濟寧醫學院學報,2018,41(4):261-263.